郑州大学

《河南日报》理论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刊登校长李蓬院士文章: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理论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刊登校长李蓬院士文章: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河南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06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李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刻体现了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与期待。一流大学居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体现着人民的最高期待,承载着人民的最大获得感,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回应。

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世界一流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鲜亮的底色,一定要将红色基因作为独特的精神价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突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家性。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要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也要置于全球和人类的视野之中加以谋划,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达到世界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最前沿的研究引领国际风向、技术转移助推全球行业变革是显性指标,全球精英汇聚、科教资源充裕、管理科学规范是保障性指标。因此,一流大学建设也需要我们很好地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一流人才共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借此为全球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努力培养一流人才,提供现代化人才支撑

一流大学要努力担当自主培养一流人才重任,聚焦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第一资源支撑。

基础学科人才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瞄准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找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坚持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抓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国际合作、评价跟踪等关键环节,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有机衔接,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除了需要具备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素养等通用素质之外,还需具有创新思维、前沿洞察力、情境适应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等专有能力。一流大学建设要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顶层设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以个性化和定制化为原则,以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完整性、科学性、融合性设置为核心,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激励相容的培养机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新模式。

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一流大学是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主体,其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借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积极主动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研究院,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超常规方式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

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流大学应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积极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

跨学科研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枢纽。一流大学建设应在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上开放性、前瞻性、系统性地进行多层次科学谋划,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促进机制,重构学科生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交叉学科群。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育组建相近学科关联性强的不同规模等级的科研创新平台,激发学科链校内集群效应,也要注重与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学科链外部链接效应。同时,要以跨学科研究平台为牵引,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需要高标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一流大学建设应确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杠杆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探索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评价体系,转变以数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引导不断取得科技攻关新成果,带动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提升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2-11/16/content_605637.ht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