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河南日报》头版报道我校张效房教授对话青年学生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头版报道我校张效房教授对话青年学生

《河南日报》(2023年07月24日 第01版)


“20后”对谈“20岁”


本报记者 柯杨 李晓敏

103岁的张效房把电动车开进会场时,现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7月23日8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第三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第三届河医医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研讨会拉开序幕。

我国眼科泰斗、“全国最美医生”、“科技功臣”、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教授张效房是主动申请参加的,他想抓住每个跟年轻人谈心的机会。这位党龄43年的中共党员,对7月23日这个“红色日子”,更是刻骨铭心。

婉拒身边人的搀扶,他慢慢走向发言席,站定、转身,望向台下。

“我这辈子啊,就抱着一个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演讲从这句话开始。他的声音很大,有种金属般的脆亮。

这句话,从他考进河南大学医学院那天起,日行日新,践行至今。

1939年,张效房开启大学生活。时值日寇入侵,河南大学于动荡中坚持办学。嵩县、栾川、西峡,师生们一路漂泊,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

“那些年,艰苦程度难以形容。”

“老师全心教,学生拼命学。”

“一天、一个小时都不敢浪费,很多人成长为精英、人才。”

用针线缝本子、拿染料当墨水,什么都打不垮向学的心。

“102年前的今天,一群年轻人在上海,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那时候,我们和他们怀有同一个念头,救国。”

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张效房手势丰富,语调抑扬顿挫。

人们倾听、静思,跟着他在长长的时间隧道中穿行。

“奉献听起来很大,到底什么叫奉献?”即将上大三的李蔓问。

张效房笑了。他所说的奉献“小且实”,绝非“大而空”——

工作耐心细心,一个病人平均看诊40分钟。为了节省时间,自己少喝水少上厕所。

一头钻进技术研发里,针对取出眼内异物,设计出获得广泛认可的“张效房法”。

百岁高龄依然在岗,每周二到门诊、每周四去病房,编辑《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来稿,半夜1点前没有休息过。

“为了让病人不哭不疼,每一天都在学、在做,这就是奉献。”

“现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我们都有,国际上能开展的治疗我们都能做。”说到这儿,张效房提高了嗓门,“我建议,每一个专业都对照世界一流标准,想想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是什么。”

“张老师,我对走向社会有些迷茫、害怕。”一名今年毕业的男生说。

“我们那时候是学医救国,你们现在是学医报国,社会在急切地需要你们。”张效房说。

“帮助年轻人超过自己,远远超过自己,这就是我现在的任务。坚定地往前走吧!”

话音落地,又是一阵掌声。男生望向老人,频频点头。

“一个人,真的能一辈子守住一颗初心吗?”仍有学生追问。

“我患有癌症,经历了十几次手术,是个五脏不全的人。”张效房抬起右手,“但是我视力很好,手还能写字。我相信,当你收获了精神的愉快,你就不会设定时间,就能一直干下去。”

“我祝福每个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全程站立、持续37分钟的演讲结束。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起立,再一次送上掌声。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3-07/24/content_658898.ht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