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举行“嵩阳大讲堂”徐惠彬院士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信息来源: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党委宣传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举行“嵩阳大讲堂”徐惠彬院士报告会

近日,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第十四讲——徐惠彬院士报告会在主校区举行。学术副校长董子钢出席,相关部门和学院师生代表260余人参加活动。学术副校长杨天若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前,校长李蓬院士为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在题为《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守护航空发动机的“高温铠甲”》的报告中,徐惠彬以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语言,系统讲述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艰辛研发历程。他指出,被誉为“工业皇冠明珠”的航空发动机,其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性能提升多在于单晶合金、热障涂层和超气冷叶片等材料技术创新。通过分享团队历时10余年、经常要完成超1万小时实验,以攻克涡轮叶片热防护难题的科研经历,生动展现了“将成果飞在祖国蓝天”的报国情怀。当追忆师昌绪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奠基中国航发事业时,徐惠彬动情表示:“正是他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感召,让我毅然回国投身科研。”

“航空事业是跨越代际的马拉松”“航空强国的火炬,正等待青年接力点燃”。徐惠彬勉励青年师生,面对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态势,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尽忠报国、坚韧不拔的精神,又要肯花“笨功夫”,让航空梦在一双双年轻的手中飞得更轻、更高、更远。

在互动环节,徐惠彬寄语广大师生:“科研既要仰望星空看远方,也要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面对“如何激励青年投身强国建设”的提问,徐惠彬回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要充分尊重青年人的个性和选择,引导其在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间找到结合点,在工作、生活和乐趣间建立平衡点。”

报告会引发强烈共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李禹静说:“徐院士用幽默语言展现的科研坚守,让我们看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范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周子菡则从学科融合角度谈到:“科研攻关与理论创新一样,都需要深植家国情怀,扎根实践沃土。”

本次报告会不仅呈现了航空材料领域的前沿突破,更通过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科研坐标”的信念深植师生心间。徐惠彬题写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郑州大学,一流学府”十六字寄语,既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许,也是对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殷切勉励。

校长李蓬院士为徐惠彬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徐惠彬院士作报告

徐惠彬院士报告会访谈环节

杨天若主持报告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