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郑州大学青年学子满怀热忱奔赴各地,以基层普法守护民生温度,用红色宣讲赓续精神血脉,借健康科普传递生活智慧,凭非遗传承延续文化根脉,靠研学助农激活振兴动能。他们以实践为笔,在广袤大地上书写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让知识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青春之力融入社会发展的脉搏。
红史传承,初心使命铸青春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清水北送·精神永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成员走进南水北调博物馆感悟历史底蕴,深入移民安置点体悟奉献精神;奔赴淅川渠首聆听奋斗史,考察沙河渡槽感受工程奇迹。在此过程中,成员们深刻领悟了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担当伟力,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精神滋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中绽放青春光彩。
“斑驳文字与泛黄影像中,‘信仰高于生命’的誓言穿越时空在心中激荡。”从宁夏银川的烈士纪念园到山东济南的解放阁,从河南郸城的彭雪枫遗址到湖南长沙的雷锋陈列馆,文学院“山河铭记·精神永传”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心灵体悟信仰伟力。
药学院“豫见・精神丰碑”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郑州二七纪念堂、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郑州烈士陵园及中原英烈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感悟英烈精神,让红色历史成可触记忆,激励大家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
深入基层,青春力量润乡野
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医红旅”实践团队赴贵州六盘水市,以医学知识传习基层。团队特意为老年人定制大字海报科普安全用药,讲家庭药箱管理,提升居民合理用药意识;通过发放海报、现场演示等,普及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急救法,助市民掌握急救技能。此外,团队聚焦当地旅游发展困境,结合当地资源为交通、线路、宣传提出建议。
紫苏叶、丁香等10余味药材铺陈,第一临床医学院“岐黄薪传·青春行”实践团成员们耐心教授老人制作中草药香囊,用接地气的语言介绍药材特性,让“健康护身符”融入日常。成员们借人体穴位挂图,以方言和生活感受解读穴位,手把手教老人找穴位,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家常话。
声传理论,思想光芒青年扬
水利与交通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深入农村家庭和校园,开展“思想赋能,乡韵传薪”三下乡活动。团队通过小孟村团体小会、“青苗筑梦课堂”共读红色经典、孙飞帆家“围炉谈”等创新形式,用“青言青语”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公共卫生学院“郑健康”宣讲团联合必胜客,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团队通过“芝士小课堂”讲解芝士的营养属性、健康益处及选择标准,提醒“选对+控量”的重要性,将知识融入实践,以趣味形式传递健康理念,为全民健康注入青春力量。
哲学学院“让经典唱进青春”研究生团队招募30名小学生,将《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等经典章句谱成原创歌曲,通过“先唱后解、寓教于乐”的公益课堂,以“音乐+传统文化”模式活化经典,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青春之我传承文明之脉”的理想。
指尖技艺,非遗薪火青年传
“咱方城石猴的故事,得靠你们年轻人多讲讲。”生命科学学院“石艺薪传”实践团走进方城县参观县文化馆、探访非遗传承人,学习工艺与传承故事。此外,成员们借助展板、手册及体验活动,向居民宣传石猴文化,邀请居民亲手雕刻,“以前只知道是个小玩意儿,现在才懂是咱方城的非遗,你们这些娃办了件好事!”。
在宋绣艺术博物馆,“绣见未来”实践团成员饱览《千里江山图》等精美作品,与王素花、王玲等传承人交流汴绣传承困境与创新举措。成员们了解到汴绣独特魅力与传承不易,更决心以青春力量宣传推广开封汴绣这一“针尖上的宋风雅韵”,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光溢彩,续写非遗文化传承新篇。
研学助农,校地协同促振兴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绿动乡村”实践队实地考察唐河县河道治理、绿化工程,走访调研生态农业基地,近距离观察县域生态保护成果,触摸乡村振兴脉动,用青春视角记录新时代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
国际学院“禾下乘凉”实践团走进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解码科技助农的乡村振兴力量。从参观高标准成品仓库、核心研发生产区,感受企业对质量与生产的严苛坚守;到与管理层深度对话,洞悉企业年投近2000万研发、370余名业务员扎根田间,开展万场试验与观摩会的惠民实践,成员们见证科技如何点“土”成金,读懂企业反哺桑梓、政策与市场协同赋能民生的逻辑,更明晰涉农领域对青年人才的召唤,以青春实践映照乡村振兴征程中科技与担当共筑的崭新图景。
从乡野普法到红史赓续,从健康科普到非遗守护,郑州大学学子以青春之力扎根大地,在实践中绘就服务社会的生动图景,让理想之花在时代沃土上绚丽绽放。(陈宝林 孙玉源 吴慧 供稿)
“清水北送·精神永续”实践团成员开展入户访谈与村情调研
“岐黄薪传·青春行”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一起制作中草药香囊
“让经典唱进青春”实践队成员和同学们互动
公司技术骨干与“禾下乘凉”实践团成员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