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邵刚教授课题组在场辅助陶瓷制造工艺与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3日 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邵刚教授课题组在场辅助陶瓷制造工艺与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邵刚教授,张锐教授课题组以 “Mechanical behavior of ZrO2 ceramics in the post-flash stage”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赵芮为论文第一作者,邵刚教授、安立楠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硬度高等优异特性,是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关键结构材料。然而,陶瓷材料由共价键或离子键构成,其键强高、结合力大,使得陶瓷材料晶格结构稳定、位错滑移困难,因此陶瓷材料不能像金属、聚合物等材料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这是制约陶瓷材料在复杂构件等领域更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针对陶瓷材料塑性变形能力不足这一难题,本工作引入“闪烧”技术,通过在氧化锆陶瓷两端施加高于阈值的电场,实现力-电-温度多场耦合效应,使氧化锆陶瓷在低温(600℃)下展现出良好的塑性。本工作采用原位三点弯曲法,系统地研究了氧化锆陶瓷在闪烧稳态阶段的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当电流密度超过某一阈值时,氧化锆陶瓷的弹性模量迅速降低(由>105 GPa 转变为 < 60 GPa),变形模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塑性变形,展现出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微观结构显示,这种独特的力学行为变化是由于在高电流密度下,力-电-温度多场耦合效应一方面在氧化锆内部形成了更多的位错,一方面促进了位错的运动(位错控制过程),这与以往的研究(扩散控制过程)完全不同。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电场诱导陶瓷的低温塑性变形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陶瓷材料低温快速成形指明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3.1447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