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大故事:躬耕教坛,传递育人火种——记数学与统计学院躬耕一线的老教师们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4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

郑大故事:躬耕教坛,传递育人火种——记数学与统计学院躬耕一线的老教师们

踏入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办公室的瞬间,目光便被桌上堆的满满当当的书籍、讲稿所吸引,书脊上多有马克笔做的标注,书页因经常翻动而泛黄。路过教研室,门内传来声音,一位老教师与一位年轻教师正对面而坐,热烈地探讨一道题目的细节。

讲台上传道授业,讲台下低头伏案,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老教师们扎根郑大,结合数学学科重演算的课堂讲授特点,在教育工具电子化的今天,依然坚持板书授课。他们爱岗爱业爱郑大,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识与爱奉献给三尺讲台,用扎实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在一言一行中教书育人,同时“传帮带”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让良好的授课传统扎根。

“教育,永无止境”


成立社

“带着他的斗笠,披着他的绿蓑,撑一三寸方舟,于渡口迎着一批批学子到来,载着一批又一批追梦人抵达彼岸。”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2017级的学生冯迪在诗中这样描写她的老师——成立社。

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团队的一员,成立社老师被一届又一届学生亲切地称呼为“成大爷”,不仅因其风趣脱俗的课堂氛围,更因为他能够将高深晦涩的微积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们。三十余年的一线教书经验积淀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独特的教学方法。

他深知,学生们在初学一个数学概念时,往往自以为掌握,然而对其内在的原理、规律、逻辑理解不透不深。因此,他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每次引导着学生做例题时,他都会顺着学生的思路故意掉进精心设计好的“陷阱”中,在一片“对对对”的附和声中,写完整道解题过程。最后,当同学们以为大功告成之时,成老师则指着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道“错、错、错”,重新推演。此时,学生们才真正地领悟。

在教学内容上,成立社老师经常适当选择一些“结合点”,有意识地将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我们不单单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做题,更重要的,是对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成立社老师说。他认为老师不仅要在学问上给予帮助,也要在人生道路上给予启迪。学生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从错误的道路中走出,重新寻找新的思路和新的答案。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成立社老师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2000年至今,他已研读我国45所高校的优秀教材,以及2本原版外文教材,并将所学融入授课之中。去年,成老师在阅读一本海外微积分教材后,觉得其中几道例题很不错,立即将题目留与学生们思考,并通过带领分析让学生们对相关的数学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前些年,考虑到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中文科生居多,对微积分的学习比较吃力,成立社老师便希望编写一本更加通俗的微积分教材,“为了给许多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降低理解难度,教材中每个步骤都会写得清楚,否则教材看不懂,上课听不懂,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他也希望在退休前将所有经验总结下来,给年轻教师分享更多独到的讲法,带来更加细致的思路。于是,成老师主笔并组织教师团队编写了一本《微积分(经管类)》教材。“编书和教书一样,都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有心,总会发现需要再完善和完美的地方。”当发现了更精炼准确的阐述、更具代表性的题目,他便拿着三角板在书稿中衡量如何将阐述、题目安插进去,赶在书稿定版之前作出修订。

通俗的语言、严谨的逻辑、精益求精的态度铸就了这本广受好评的微积分教材。该书荣获郑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及郑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21年又荣获首届河南省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商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津评价这本教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进入大学前的她对高等数学望而生畏,但在成老师的细致入微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辅助下,她逐渐发现学好数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回首往昔,成老师站上讲台的最大愿望,就是“把学生教明白,让他们很乐意地去学习”。这个愿望,数十年如一日,从青丝黑发到皓首苍髯,从未改变。

成立社老师今年业已荣休,但这种教学精神在他的身体力行中传承下来,感染着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青年教师们躬耕教坛,培育桃李芬芳。

“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获”


杨松华

走过三十七载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杨松华老师始终坚守在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加入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团队多年以来,杨老师精心准备每堂课、尽心尽力培养好每名学生。学海无涯,在他看来,充分的备课是讲好一门课的基础,杨老师习惯每天做30道以上的数学题,实时更新自己的题库。“学生怎么样才愿意听你的课?那肯定是他能从课堂里学到东西。如果你讲的内容思想学生看书就能学到,那课堂就失去了意义。”杨老师说。一旦在做题中发现新的例题,杨老师就会及时更换课堂例题,即使是同样的授课内容,在不同班级里展示的例题也不一样,他通过这种方式为同学们提供紧贴考研的最新例题,让同学们学有所获。

课上教学时,杨老师总是充满激情,并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他注重教育信息的流动性,长期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于倾听中推动教法的与时俱进。杨老师坚持讲课不用PPT,通过板书与肢体动作与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除此之外,杨老师还在班级里设置了帮扶小组,鼓励听课吃力的同学主动参加帮扶小组,让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较好的同学学会了如何把知识讲明白,对知识有了深入理解,受帮扶的同学成绩得到了提升,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优良的学风充盈着整个班级。

“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杨松华始终秉持的教学理念。杨老师曾在北京出差时于高铁站碰到以前的学生。这名学生真挚地向杨老师抒发感谢之情。他说没有杨老师的教诲他不可能取得数学148分的好成绩。对此,杨老师由衷感到开心。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获得多大的奖励、多高的荣誉,而在于让学生学有所成。

除了对学生的用心教学,杨老师也热情投入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在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年讲课比赛中,杨老师担任了本次大赛的评委。他细心地对参赛老师们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提供意见,指导他们一遍遍打磨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教学队伍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让学生们在郑州大学这片沃土上蓬勃成长。

三十七年的时间,对于杨松华老师来说,也是无私奉献的岁月。漫漫时光和他与讲台相伴,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无数学子传递着知识的力量。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吴剑峰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吴剑峰老师本身患有哮喘,板书时的粉尘对他的刺激性作用更为明显。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上课板书,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时间去思考,会更加专注”。

课堂上,吴老师总是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每个人来说,一定会有一个人在等你。但是如果把次序颠倒,变成存在一个人,他等每一个人,这句话就显得荒谬。”吴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一个科学道理“对任意ε都存在一个δ,反过来不成立”。他认为,数学是一门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他鼓励学生们多思考、不怕错,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2018级王彦昭的印象里,吴剑峰老师总会在课前提早到达教室,课后在办公室待到夜深为学生答疑。吴老师的严谨与敬业让王彦昭深受触动,学习热情也受到鼓舞,最终被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吴老师也担任过班主任,他积极关心学生,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心情低落时,他便给予关心和安慰;在学生们迷茫时,他帮助他们找到人生方向。吴老师深刻明白,教育不仅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同样也是郑大教师们始终坚持的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紧密相连,于教学中抱有深厚情谊。吴老师曾教授本科公修课的教学,在某个学期微积分课堂的最后一节课上,他向学生们告别,“整个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可能不会再见。”这时,教育学院2014级本科生的林根书向他深鞠一躬。在150个人以上的大教室里,林同学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讲。吴老师对他饱含敬意鞠躬的行为十分感动:“我的课程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吴老师坦言:“十七年的教学生涯,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更加踏实。”深耕教学一线,始终为学生负责。吴剑峰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他们或进入各大名校继续深造,或成为各行业的精英。

手执粉笔,奔走板书之间;低案俯首,深耕教育一线。这不仅是三位老师爱岗爱业的缩影,更是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队伍“平凡岗位育桃李,为人师者守初心”的职业写照。“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数学和统计人才为育人目标,做强基础研究优势团队,打造高质量教学课程团队,一大批数学教师将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扑下身子深耕讲堂,产出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金课。”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冀娟说。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者念吾师。数学与统计学院老教授们的精神一代影响着一代,向诸多青年教师传递好教育的火种,延续着育人情怀与追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李艳丽 何雨濛 吴旭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