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媒体对我校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进行采访报道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1日 信息来源:相关媒体

媒体对我校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进行采访报道

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与重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近日在北京召开。期间,郑州大学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职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凤凰网、大公网、河南日报、大河报、大河网、网易新闻等媒体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现收录如下:


2022年3月07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谈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令我们倍感振奋,报告明确提出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建设任务。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说,此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郑州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三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十四五”,郑州大学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心怀国之大者,站位一流目标,坚持前瞻30年,研究制定《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郑州大学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一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三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学科布局为牵引,攥紧拳头,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重点课题布局,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河南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研究型大学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激发办学治校生机活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f1a00b0655114f48b7f7f24768666f5b

 

2022年3月07日凤凰网

【两会教育新声】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牛书成代表谈政府工作报告

2022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河南有哪些教育“好声音”?凤凰网河南特推出【两会教育新声】专题报道,聚焦全国两会中的河南教育“新声”。

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令我们倍感振奋,报告明确提出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建设任务。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郑州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三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十四五”,郑州大学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心怀国之大者,站位一流目标,坚持前瞻30年,研究制定《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郑州大学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一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三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学科布局为牵引,攥紧拳头,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重点课题布局,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河南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研究型大学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激发办学治校生机活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链接:https://ishare.ifeng.com/hotNewsRank/

 

2022年3月07日河南日报客户端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牛书成谈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令我们倍感振奋。报告明确提出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建设任务。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郑州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三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十四五”,郑州大学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心怀国之大者,站位一流目标,坚持前瞻30年,研究制定《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郑州大学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接下来,郑州大学正朝着这几个方面发力。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学科布局为牵引,攥紧拳头,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重点课题布局,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河南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研究型大学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激发办学治校生机活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链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22080402755682304161027

 

2022年3月07日大河报 豫视频

全国人大代表牛书成: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令我们倍感振奋。”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牛书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报告明确提出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建设任务。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郑州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三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面向“十四五”,郑州大学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心怀国之大者,站位一流目标,坚持前瞻30年,研究制定《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郑州大学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下一步,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要怎么做?牛书成表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学科布局为牵引,攥紧拳头,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重点课题布局,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河南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研究型大学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激发办学治校生机活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链接: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1702478?newsId=1702478

 

2022年3月09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锚定“双一流”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说,作为一名来自河南教育战线的代表,由衷感到振奋和温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以前瞻30年的战略思维,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揽子、一盘棋、战略性、重塑性规划,“量身定做”进一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牛书成说,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多次深入郑州大学调研,指导学校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郑州大学发展呈现新气象,中原大地“起高峰”的态势初步形成。

坚持服务面向,推动科技创新。牛书成说,郑州大学的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郑大制造”航天面窗,搭载“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学校考古团队发现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入选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第16位,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列全国前20位;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成为河南省首个进入前1‰学科,自然指数全球排名99位、国内排名27位;积极参与国重实验室重组和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牵头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参与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

面向未来,郑州大学抢抓“双一流”建设和现代化河南建设历史机遇。牛书成说,郑州大学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动摇,坚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偏移,坚定深化内涵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懈怠,全面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原更加出彩新征程上展示郑大新担当、作出郑大新贡献。

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836f00029024b50a07127eeab32eb65

 

2022年3月09日大河网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牛书成:锚定“双一流”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来自河南教育战线的代表,听了报告后由衷感到振奋和温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牛书成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以前瞻30年的战略思维,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揽子、一盘棋、战略性、重塑性规划。”牛书成说,“量身定做”进一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多次深入郑州大学调研,指导学校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郑州大学发展呈现新气象,中原大地“起高峰”的态势初步形成。

国家重视,政策扶持,河南高校的“双一流”应该怎么建?牛书成认为,应坚持服务面向,推动科技创新。郑州大学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郑大制造”航天面窗,搭载“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郑州大学考古团队发现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入选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第16位,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列全国前20位;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成为河南省首个进入前1‰学科,自然指数全球排名99位、国内排名27位;积极参与国重实验室重组和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牵头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参与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

牛书成说,面向未来,郑州大学抢抓“双一流”建设和现代化河南建设历史机遇,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动摇,坚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偏移,坚定深化内涵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懈怠,全面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原更加出彩新征程上展示郑大新担当、作出郑大新贡献。

链接:https://5g.dahe.cn/news/20220309978139

 

2022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全国人大代表牛书成: 郑州大学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一名来自河南教育战线的代表,由衷感到振奋和温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以前瞻30年的战略思维,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揽子、一盘棋、战略性、重塑性规划,“量身定做”进一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多次深入郑州大学调研,指导学校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郑州大学发展呈现新气象,中原大地“起高峰”的态势初步形成。

坚持服务面向,推动科技创新。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郑大制造”航天面窗,搭载“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学校考古团队发现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入选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第16位,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列全国前20位;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成为河南省首个进入前1‰学科,自然指数全球排名99位、国内排名27位;积极参与国重实验室重组和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牵头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参与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

面向未来,郑州大学抢抓“双一流”建设和现代化河南建设历史机遇,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动摇,坚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偏移,坚定深化内涵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懈怠,全面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基础研究高地、战略技术高地、生命科学高地、人文社科高地、开放与人才汇聚高地“五大高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原更加出彩新征程上展示郑大新担当、作出郑大新贡献。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562644/6441314

 

2022年3月10日大公网

2022全国两会|牛书成谈“两高”报告:司法为民 服务大局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坚定人民立场,精准履职尽责,是两个政治站位高、为民情怀深、亮点成绩多、工作思路清的好报告。”听完“两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书成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牛书成表示,全国人民法院系统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工作理念,接续推进司法改革和体系建设,坚持改革为先、提升司法效能,坚持人民为要、保障群众诉求,坚持大局为重、强化服务本领,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司法保障。全国检察系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凸显检察温度,坚持聚焦重点问题、服务大局需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以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郑州大学作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培养单位,牛书成表示,学校聚焦我国司法实践的重大需求,深化检校合作,成立郑州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并入选首批16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设立全国首个公益诉讼法学研究生招生方向,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签约共建“法律研究生工作站”,2021年提交的《论行政公益诉讼中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认定标准》《实现四个高度融合 郑州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工作稳步开展》等报告,先后两次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批示,为司法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持、作出了郑大贡献。

牛书成代表还就“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和关注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司法诉求”提出建议。

链接:https://www.dgbzy.com/282018.html

 

 

 

2022年3月0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打破互联网平台信息藩篱,保障公共信息畅通开放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一些“超级APP”正成为传播公共信息的主要渠道。不过,海量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在繁荣市场经济、为公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也随附着信息割裂和平台封闭的问题。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郑州大学教授沈开举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畅通信息传播渠道的核心在于打破互联网平台间信息传播的藩篱,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以开放政务类公共信息和服务为突破口,继续助力打破中国头部互联网平台、“超级APP”间彼此封闭和割裂的信息藩篱,将网络平台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持续、有效地深入推进。

沈开举委员指出,微信、微博、抖音等APP公众平台在消弭公共信息与公民之间沟通“鸿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短板。

首先,大型互联网平台APP数据信息彼此割据,政府等公共机构使用者若要扩大信息传递覆盖面,需要在不同平台间重复开立账号并上传、维护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成本。

其次,互联网应用APP具有封闭性,只有注册用户才能获取政府等机构在该平台提供的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这导致注册用户与非注册用户在获取公共信息和服务方面存在不对等性。

最后,当政府发布的信息或提供的服务被一家或少数几家大型互联网平台实质垄断时,将导致信息和服务出现集聚效应,进而助推大型互联网平台不合理扩张,也将带来不公平竞争。

对此,沈开举建议,将党政、司法等机构通过“两微加一抖”发布的政务类公共信息和服务定性为强制开放的范畴,任何平台不得占为己有。具体而言,应要求相关网络平台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保障其他平台的网络用户能够直接访问或搜索此类信息并使用相关服务。

沈开举表示,针对国家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高校、医院、公园、博物馆等组织及管理机构,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或提供的服务应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避免在不同平台间重复建设和维护此类公众账号。

沈开举还建议,应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有关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制定“政务类公共信息开放标准”,从信息开放的范围、程度以及技术标准等角度制定规则,形成合理的信息开放模式,保障信息开放的可操作性。“对于阻碍政务类公共信息开放及互联互通的平台型企业,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予以惩戒,进而形成保障和促进互联互通的有效法律支撑。”沈开举表示。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7122001/rmh27122001

 

 

2022年3月06日法制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中法治元素给力又暖心

委员们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已达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节选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说,立法方面的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去年的立法工作成绩特别显著。”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说。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去年“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沈开举认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大多都与国家立法和大政方针的完善有关,也是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体现。

政协委员们普遍认为,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是去年的一件大事。“这是未来五年法治政府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沈开举说。

而在加强自身监督上,“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予以强调。在沈开举看来,督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执法监督的作用,“中央政府用这种方式来监督、督促法律法规、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情况,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基层治理改善

尤其是在社会安全方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效果显著,取得了突出成绩。沈开举说,过去扫黑除恶作为阶段性、临时性的斗争方式,这次则是“常态化开展”,相信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法治的实施,促进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会发挥持久作用。

“黑恶势力是基层治理中的一大危害,过去反复出现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干扰,像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出现了治理,治理完又出现,可见光靠阶段性的强化打击是不够的。这就是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稳基础、立长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是必要的。”沈开举说。

此外,对于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电信网络诈骗,也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沈开举说,这项工作以前更多地出现在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中,这次的变化可以看出正在持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

沈开举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的着力点都在“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改善上,目前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最为突出,制定了专门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极大方便了市场主体与老百姓,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审批效率显著提升,“网上办”“马上办”“一网通办”等各种创新措施深受欢迎。

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中,“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仍是一项重点工作。

对于接下来的法治政府建设有怎样的期许?沈开举说:“我希望以5年规划的方式持续推进,蹄疾步稳,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沈开举对于继续加大力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也抱有很大期待。在他看来,电信网络诈骗让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遭到了严重危害,老百姓反映强烈,需要综合治理,尤其是加强源头治理。他建议,提高全民防范意识,把“防”放在前面,有关部门要多做宣传提示工作,使老百姓人人都有防范意识,人人脑子里都绷着这根弦。同时,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大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此外,要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的合作,既包括国内的合作,即与电信网络公司、银行、支付软件公司的合作,也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即充分利用我国加入的各种国际组织、签订的各种协议。新闻单位也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包括增加相关公益性广告刊发数量,在全社会营造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压态势,以起到震慑作用。“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电信网络诈骗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治理好。”沈开举说。

链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20306/Articel05002GN.htm?spm=zm1012-001.0.0.1.iWtMHc

 

2022年3月09日大公网

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呼吁畅通政务公共信息有效开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有关数据数据,截至于2021年6月份,中国移动手机网民的总规模已突破10亿人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总量已突破300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郑州大学教授沈开举在今年两会提出,微信、抖音、支付宝、淘宝、快手、百度、微博、今日头条等“超级APP”已成为传播公共信息,消弥党政机关、公共、公益组织与公民间信息“鸿沟”的主要渠道,呼吁畅通政务公共信息有效开放。

沈开举指出,海量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在繁荣市场经济、为公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也随附着信息割裂和平台封闭的问题。自2021年起,关于互联网应用程序间相互屏蔽、割裂的问题已逐渐引发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此类问题相关主管部门也展开了针对“屏蔽网址链接”等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尽管在此过程中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关键性和基础性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沈开举看来,公共服务形式在消弥公共信息与公民之间沟通“鸿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短板:首先,内容重复建设。大型互联网平台间APP数据信息彼此割裂,用户重合度低,进而导致政府等公共机构需要在不同平台间重复开立账号并上传、维护信息,以期增大信息传递的覆盖面,进而导致了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成本。其次,公民跨平台必要信息和公共服务的获取受阻。互联网应用APP具有封闭性,进而使得只有进行注册的用户才能获取政府等机构在该平台上发布的公共信息和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也相应地导致了公共信息和服务获取的不平等性。

同时,诱发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不合理扩张。当政府发布的信息或提供的服务等为一家或少数几家大型互联网平台所实质垄断时,这不但会严重影响公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权利,同时也将导致信息和服务在相对单一互联网平台的集聚效应,进而助推该平台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无疑将导致中小微企业与此类大型互联网平台间的不公平竞争。

破除平台间信息藩篱

沈开举认为,畅通信息传播渠道的核心在于打破互联网平台间信息传播的藩篱,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以开放政务类公共信息和服务为突破口,继续助力打破我国头部互联网平台、“超级APP”间彼此封闭和割裂的信息藩篱,将网络平台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持续、有效地深入推进。

他建议,将党政、司法等机构通过“两微加一抖“发布的政务类公共信息和服务定性为强制开放的范畴,任何平台不得占为己有。具体而言,应要求相关网络平台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保障其他平台的网络用户能够直接访问或搜索此类信息并使用相关服务。针对国家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高校、医院、公园、博物馆等组织及管理机构,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或提供的服务应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避免在不同平台间重复建设和维护此类公众账号。

此外,应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有关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制定“政务类公共信息开放标准”,从信息开放的范围、程度以及技术标准等角度制定规则,形成合理的信息开放模式,保障信息开放的可操作性。而对于阻碍政务类公共信息开放及互联互通的平台型企业,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予以惩戒,进而形成保障和促进互联互通的有效法律支撑。

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2/0309/696881.html

 

2022年3月08日大河网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沈开举:放宽高校博士招生名额限制

大国科技创新呼唤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博士生培养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将焦点放在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制度改革上。

在沈开举看来,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年还不能保证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新设置的博士点指标更少”。

沈开举表示,博士生对于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连续性,需要有规模效应,过分的指标限制对博士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有些博士点的博导们不得不轮流招生,甚至造成人才培养断档。”沈开举说。

其次,高校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是主力,博士招生指标太少,很难组建研究团队,更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对新设博士点的限制,不但不利于博士点发展,影响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与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不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发展需要决定的。”结合工作经验及调研,沈开举建议,一是废除博士招生指标管制,还权给高校;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点管理国家标准,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导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过几名;三是博士培养要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标限制上;四是继续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链接:https://5g.dahe.cn/news/2022030897749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