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事迹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事迹

编者按: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1998年组建,1999年开始派遣,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郑州大学作为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已经成功组建了21届研究生支教团327名志愿者先后赴甘肃、西藏、广西、内蒙古多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累计教授学生2万余人,并在西部开展了多项教育扶贫工作,参与并见证着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身心投入支教事业,在祖国的大西部传播知识与希望,让青春在西部大发展中焕发绚丽光彩。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事迹。


中国青年报(2023-07-04  06版)

跨越山海,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谢雨桐 李非凡 本报记者 张晓盈

郑州大学作为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已经成功组建了21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郑大研支团”)。327名志愿者先后赴甘肃、西藏、广西、内蒙古多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累计教授学生2万余人,并在西部开展了多项教育扶贫工作,参与并见证着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郑大研支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贝林小学首次组织希望阅读活动。自那之后,郑州大学团委副书记王炜苹的办公桌上,常常放着孩子们填写的阅读卡。她说这样即便是相隔千里,自己也能看到千里之外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与蜕变,“希望阅读活动能为孩子插上筑梦翅膀,托举起他们摘取梦想的星星”。

这一年,郑大研支团在融水发起“暖融”工程——用爱温暖苗山留守儿童项目,至今已有10年时间,希望阅读正是其中的品牌活动。“暖融,就是汇聚研支团与社会各界的关爱来温暖融水。”王炜苹说,“研支团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引导孩子们心向阳光、茁壮成长。”

“也许我出现的意义,只是留下一句话,种在你的心里,种在你的梦里。”这是郑大研支团原创MV《也许我出现的意义》中的歌词。王炜苹告诉记者,2023年是郑州大学研支团在融水服务的第10年,10年、10批志愿者、10届人接力开展和完善“暖融”工程,目前主要开设有“六点小课堂、法治文化周、希望阅读、指明灯、七彩假期”等十余个子项目,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研支团志愿者希望用星星之光,点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

王炜苹说,每逢节假日,自己都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孩子们幸福洋溢的笑脸。“我们的节日”是服务队“常项”活动,志愿者们希望在寓教于乐中带给孩子们更多温情陪伴。

“哥哥,我可以要一个篮球吗?”“我想要一套马克笔,可以吗?”“姐姐,可以要一双帆布鞋吗?”……在“微心愿”活动中,孩子们激动地拿起笔,用稚嫩的笔迹在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心愿。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张心愿卡被邮寄到郑州大学,也有数千份心愿礼物被邮寄到各个支教地,以心愿认领、书信交流的方式架起支教地孩子们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融水县保桓中学贝林校区的滚邕同学想通过练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她在心愿卡上写道:“您好,我想要一本数学人教版的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通过这个活动,她如愿收到了心仪的礼物。“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一本习题亦是弥足珍贵,他们的愿望单纯质朴,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但却能温暖孩子们的心。”王炜苹说,“收到礼物时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是对队员们最大的鼓励。”

从嵩山脚下、黄河南畔出发,翻过阴山的崇山峻岭,就来到位于蒙古高原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1057公里,这是郑州到多伦的距离,也是郑州大学研支团20年来一直在走的“长征路”。而对研支团志愿者高智凌来说,这条路已经在他心中反反复复预演了很多次。大三那年,高智凌在“微心愿”活动中认领了一张心愿卡。

两年后,作为研支团的一员,高智凌在支教地找到了心愿卡的主人。王炜苹说:“智凌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他努力想找到心愿卡的主人,就是希望能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如今,高智凌已接过前人的火炬,和研支团的其他志愿者一起,照亮更多孩子前进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3-07-04  06版)

用爱去拓展生命的宽度

马欢欣 本报记者 张晓盈

“这里的校园好美啊!和咱们想象的差别可太大了。”看着依山傍水的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郑州大学第20届研支团团长李亚特跟同行的志愿者们感叹道。这是西藏服务队第一次到达支教地学校的情景,此时的李亚特眼里只有壮美的藏区风景,并未去想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会遇到多少难以预料到的困境。

在李亚特的中学时期,英语就是他最擅长的科目,因此当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高二年级任教英语时,他不仅没有觉得紧张,反而是充满自信。“在正式上课前,我按照我们高中的英语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了课程,自我感觉准备十分充足。”李亚特回忆说。

上课第一天,李亚特了解到当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英语学科的学习,特意放慢了教学进度,孩子们在课上的响应也很积极。但在课后,李亚特说自己立即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通过和英语备课组组长的交流,他得知那节课讲的内容是有经验教师半个星期所讲的内容。

“当听了组长对我说的话后,我还是有一些疑惑的,因为孩子们在课上看起来是能接受的。但第二节课我对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验收后,孩子们茫然的表情,甚至我自认为不用讲的基础知识,孩子们也是一头雾水,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李亚特迅速调整教学内容,从基础抓起,从细节出发。经过一年的努力,李亚特所带班级最近一次考试的英语成绩排名从开始的垫底提升到了第三名,他带的一名学生还考了年级的最高分。“苦心人,天不负。孩子们取得的进步是他们一年努力的成果。”李亚特笑着说。

2022年疫情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在宿舍里上自习。为了帮助他们在特殊时期完成学业任务,李亚特主动申请到学生宿舍值班,“当时孩子们整天待在宿舍里,因为没有老师的辅导,学习效率并不高,值班的话我就可以辅导孩子们。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在李亚特支教的一年内,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他当临时班主任的那段时间里。一天夜里,李亚特班里的学生被铁门划伤了右手。“当天他来找我,右手受伤很严重,我立即联系了校车,带着他前往20公里外的医院进行治疗。回到学校时已经是半夜,孩子说有些饿,但学校食堂已经关门,于是我做了一份蛋炒饭。当时我注意到,他吃饭时眼里含着泪,并对我作出今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承诺。其实孩子们非常单纯,想让他们认真学习,更多的是依赖老师的一片真心。”李亚特说,这个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真的变了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亚特说,孩子们对于大学没有什么概念,自己会在课下时间跟他们分享郑州大学的相关视频和大学生活的点滴。“我希望来到这里支教,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给予孩子们帮助,更希望我的到来能够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每一天,帮助他们做到想做的事情,成为想成为的人,过上想过的生活。”

也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所在——用爱去拓展生命的宽度,用爱去延展未来的跨度。

中国青年报(2023-07-04  06版)

他们让彼此的名字更加闪亮

康宜玲 李亚特 本报记者 谢宛霏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2年初夏,郑州大学研支团出征仪式上洪亮的宣誓声,在校园内久久回响。宣誓名单上22位同学的名字,即将跟随着研支团远行的脚步一起,出现在西藏昌都、内蒙古多伦、广西融水的10所学校的教师名单中。

开学当天,研支团西藏队成员张健龙早早地进入教室,期待着与同学们的第一次见面。身为班主任的他正拿着长长一串名单熟悉着较为拗口的名字,“坦克”同学、“加永郎加”班长,还有撞名的大“扎西拉姆”和小“扎西拉姆”,念着名单,张健龙将这些名字一一对应上他们清澈明媚的脸庞。“老师,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的意思”,“洛桑罗布代表着心地善良的宝贝!”在学生们热情地自我介绍中,他不断用笔标注下这些文字背后的美丽寓意。

夜里10点,张健龙终于接到了因路途遥远最后一位返校的益西拉姆同学,安顿好后他才放心离开。张健龙说,回宿舍的路上,他还在回想那些藏文,“决心要尽早牢记每位同学的姓名,尽心尽力做好班主任”。

王文博服务于融水县的一所乡镇中学,带的班级是一个刚刚经历拆分与重组的音乐特长班,“无序和迷茫”是他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尽管如此,王文博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支教初心:“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包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和向往。”

在学习上,他竭尽所能传授知识,在生活方面,他常常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青春和大学生活,也会倾听他们的烦恼与欢乐。日子一天天飞驰而过,孩子们的变化渐渐发生,从调皮到听话、从眼神迷茫到目光炯炯,他埋下的种子,正在那份标准差、及格率、优秀率均位列年级平行班第一名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悄然绽放。

从郑州出发几经辗转,一张写有“李润东,北京——多伦”的车票终于将她送回这片思念已久的土地。两年前的李润东曾在内蒙古多伦县支教,她所教授的班级曾多次拿到平行班第一的优异成绩。临别时,她与孩子们约定“如果你们的成绩还和之前一样优秀,我就会回来看你们!”

“于我而言,一天不回去,心中的牵挂便一天放不下。”李润东说道。离开服务地的两年时间里,李润东始终放不下她的“小朋友”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如今正逢这一批学生升至九年级,再过半个月便要参加中考之时,放心不下的李润东为了给孩子们加油打气,也为了履行与他们的约定,专程赶回多伦,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重续“师生情缘”。

“支教时光的纯粹和美好仿佛给我的成长匹配了加速器一般,感谢他们,感恩这段经历。”李润东说,或许自己带给了孩子们知识、成长和对未来的希冀,而她的“小朋友”和这段美好的经历,也同样反馈给她一次磨砺、一段回忆和一种萌发在心底的力量。

媒体链接:http://qnzj.cyol.com/html/2023-07/04/nw.D110000qnzjb_20230704_1-06.htm

中国青年报(2023-07-11  06版)

23岁的青春与8岁的童年

郑州大学学生 郭杰

故事的开始,是2022年的夏天,用19个小时行经934公里路程的我,来到了草原上这座美丽的小县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那时的我,并没有想象到23岁的我将与8岁的孩子们在一年的支教生活中起笔一个动人的故事。

对于孩子们来说,我这个支教老师是一个无比新鲜的“事物”,这让我收获了一群小粉丝。在校园里,无论隔着多远,这群小粉丝都会奔跑着过来,或是跑来抱大腿,或是说一声,“体育老师好!”

课堂上,我也总会被他们包围起来,“老师,你从哪里来呀?老师,你几岁了呀?老师……”他们仿佛有十万个为什么,对我和外面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我在回答问题之余,也总会给他们讲述草原之外的故事。

被孩子们喜欢是一件幸福的事。课堂上,第一次收到孩子自己制作的窗花时,“谢谢你,真好看,我很喜欢!”一句简单的感谢仿佛成为开启礼物大门的钥匙。

从那之后,每节课我的口袋都会被窗花、千纸鹤等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塞得满当当。在孩子们心中,这些是“体育老师很喜欢的礼物”。

后来,又收到了一些小纸条,“老师,祝您天天开心!老师,谢谢您每天带我们运动!老师……”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祝福,甚至可能有错别字和拼音,但课后的我总会坐在办公室细数珍宝。

支教并不总是快乐的,在欢愉的背后也会藏着些伤悲。

寒冬的课堂中,没有穿外套的孩子格外醒目。

“你的外套呢?”

“老师,外套破了不想穿。”

“那你回家跟爸爸说,给你买件新衣服。”

“老师,我没爸。”

我顿时僵住了,嘴张开了几次却什么也说不出口,愣在原地良久后才缓缓开口。

“那你在家都是谁给你买新衣服呀?”

“我妈妈呀。”

“那你可以回家的时候告诉妈妈你的衣服破了,让妈妈给你买新衣服。”

之后,我经常会和孩子聊天,去了解他们藏在自己笑脸下的那些故事。那一个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故事从仅仅八岁的孩子口中若无其事地说出来时,我无法视若无睹。

多伦的冬天很冷,在孩子们的眼里,冬天到了,要穿棉袄、要下雪、要过年了。

“老师,你过年怎么办呀?”

“当然要回家过年呀。”

“可是老师家好远呀,你要是回不去怎么办?如果你过年没地方去的话,可以来我家热闹热闹,我带你吃好吃的。”

“好!如果我过年不回家,一定去你家热闹热闹!”

“老师,还有我家!”

“我家有特别多好吃的!”

……

在寒冬中,我被一群小不点温暖着。

八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总能惹我生气,又总能为我带来感动。

那天,几个孩子跑来问,“老师,你是不是还会走呀?”

“是的,等到你们明年上三年级的时候,就见不到我了。”

小孩子的情绪是写在脸上的,能看得出来,他们很难过。

“老师,你能不能别走。”他们抱住我。

“等你们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也要回去上学了,但是老师保证,以后一定回来看你们,到时候你们可别把我忘了。”

“拉勾!”

“好。”

之前总会觉得时间还长,但现在临近支教结束才发现时光不等人。即将和孩子们分别,总觉得还没为他们做点什么,心中满是遗憾。

直到这天,在校园里碰到孩子们说,“我们体育老师是郑州大学的,我以后也要上郑州大学。”我突然意识,也许我已经带来些我最应该带来的东西了。也许未来某天,在郑大校门前我又能听到一句久别的“体育老师好”!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二十三岁的青春与八岁的童年因支教而相会相交,只是纸短情长,故事还未写完。



中国青年报(2023-07-11  06版)

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


郑州大学学生 赵宇

胡辣汤、烩面、螺蛳粉,这是跨越1300余公里的早有预谋。2022年盛夏,我背上行囊从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乘坐南下的列车向山而行,到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活。

“加油宇哥,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照顾好自己”……朋友圈满屏的点赞和祝福给初到异地的我莫大的鼓励。从一方书桌,到田连阡陌,再到三尺讲台,在这里我有了新称呼,每一个称呼的背后是一个新的转变、新的身份、新的使命。

“不错啵小赵,适应得很快。”岗前培训结束后,我积极参加“向文秀学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行动,进行一个月的驻村锻炼。从听不懂方言,到慢慢猜词达意;从不适应的食宿条件,到慢慢融入其中;从工作无从下手,到得到大家的夸赞;基层一线的不易,党和国家为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所作的努力,我有着真切的体会。

“赵老师,你是文科,给你安排八年级政治可以吗?”融水镇中学教务处吴主任问道,我欣然答应并着手备课。谁料临近开学,数学组急需老师,起初我想推脱,但“学校缺什么,让我教什么,这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我应该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于是,我又连忙投入数学备课中,寻找教材、请教经验、制作课件、撰写教案,一切紧张而又有序。

“同学们好,我姓赵,接下来将由我带咱班的数学课……学生们对我陌生的面孔和口音感到好奇,“老师你是刚毕业的吗?”“老师你不是本地人吧?”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于是我们畅聊了一节课,没有想象中的害羞和尴尬,更多的是热情和融入。

也许是第一节课相聊甚欢,此后的几节课有了落差感。一些基础的知识点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懂。在备课会上,我的疑问得到了解释,乡镇中学的生源质量不太好,首要工作是控辍保学。

“老师,我不是不想学,我是学不会。”这句话我记了整整一年,之后我开始注意摸排班里整体情况,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放慢进度、降低难度、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们认真听讲,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平均成绩进步五个位次,也第一次出现了及格的学生。

“赵老师,大学是什么样子啊?”“能让我们看看你的大学吗?”支教这一年,扶智更在扶志。志愿者是种星星的人,我常常在教学之余给孩子们讲我的故事、讲我的大学,也讲别人的故事、讲别的大学,时不时讲讲山外的大千世界、时不时也讲讲多样的人生选择……

由于缺乏师资,每个月我都会被流动着安排晚自修,针对学校控辍保学和升学率的情况,我在体育班讲应征入伍,在音乐班讲艺术培训,神州十六发射的时候讲航天报国,职校招生的时候讲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寻找、去追逐、去见证,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支教不是简单的邂逅,而是双向的奔赴。在教学之余,我还会组织参加“暖融”工程——用爱温暖苗山留守儿童活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通过“六点小课堂、希望阅读、微心愿、七彩假期”等一系列活动,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希望在温情陪伴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多帮助,以星星之火,点亮微光。

“我们将不忘期望和嘱托、不负青春和韶华、不辱使命和担当,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想法去探索、带着知识去实践,让理想在支教育人中升华,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这是我在出征仪式上的发言,而今回首,我问心无愧。



中国青年报(2023-07-11  06版)

我的心向往之,我的命中注定

郑州大学学生 孙昊玥

研支团志愿者赵宇在安置点陪孩子们做实验。

“海拔高,境界更高;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每提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目光总会变得坚定。作为一个在祖国西北长大的孩子,我对西部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怀,这也是我前往中原厚土求学四年后再度以志愿者教师身份回到西部来的动力和初衷。

在我的心目中,教师是奉献的职业,是伟大的职业,自从踏上昌都的土地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时刻萦绕在我的心中。

学校离市区很远,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每当下雨的时候山上就会飘起雾来,不禁让我想起“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从校门口入校,在职工宿舍楼的墙壁上写着“走出三高,你是学校的形象;走进三高,你是三高的主人”,看到了这段话,第三高级中学好似一位老友,我们久别又重逢。

后来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将农牧民子女当作自己的孩子”,可能在23岁的年纪就有一群十六七岁孩子的情况会让人忍俊不禁,但这些话在后来的工作中也都被我深深刻在了心里,我想要在学校里给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新家,将责任二字贯穿始终,以真心换真心。

班级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周围乡镇,很多都是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曾经班级里的一位同学课后独自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观察到她的情绪不太好,起初以为她是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了什么学习上的难题,所以我给了她一把凳子开始对话。但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家里只有妈妈在照顾身体残疾的奶奶以及她们兄妹三人,但随着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母亲已经无法再扛起这个家庭,她的哥哥因为家庭原因选择了辍学,没有完成学业,现在的她对自己是否应该坚持上学也产生了动摇,她在辍学回家照顾家庭和坚持完成学业之间摇摆不定。

在谈话的过程当中,她从哽咽到呜咽再到抽泣,在那一瞬间我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般,手足无措。好在之后通过沟通她愿意继续坚持将书读下去,否则这一定会成为我一生的遗憾。那天她止不住地哭泣,眼泪滑过她的脸颊,也滴碎了我的心。

体会过孩子们上学的不易,这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将课上好的决心。在学校任教英语科目的一年时光中,我深深感到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困难,“看不懂,说不出,学不会”的基本学情是英语科目教学最大的挑战。不过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位学生,身为一个老师,我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一个好的结果,考上一所好大学,有朝一日他们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发现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后,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重新整理了小初英语基础的重点知识,从最基础的英文字母开始为学生们拔优补差。从字母到单词,从单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作文,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真的是一位老师最大的幸福。一年的时光不短,但是在这里教书我只觉时光飞逝。但我想将来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次回来的,因为,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不断地走出去学习,不断地归来,这就是我的心向往之,这就是我的命中注定。


媒体链接:http://qnzj.cyol.com/html/2023-07/11/nw.D110000qnzjb_20230711_1-06.ht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