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25年08月22日 第04版)
郑大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接力支教22年
用青春点亮高原星火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李承洋
“老师,学习真的有用吗?”8月21日,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刚刚下课的政治课支教老师李泽荣被学生们“堵”在门口,一连串的问题中,好奇和渴望藏都藏不住。
李泽荣是郑州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长。一个月前,服务队5名队员赶赴西藏,来到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服务支教。“一进教室,都是渴望知识的目光。”李泽荣说,虽然刚刚开学,只上了短短四天课,但下课被围住答题已成了常态。“大多是问不懂的题目,也有好奇大学生活或者未来该如何选择职业的。”
其中一名藏族学生的转变让李泽荣印象深刻。这名学生在回家养牛和考大学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他的建议下,决定报考商学专业,通过学习与现代商业接轨。
面对学生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李泽荣和队员们倾囊相授。“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梦想、树立志向。”
而在半个月前,队员们还被高原反应困扰,有人头晕,有人一天要流好几次鼻血。“大家相互打气,边吸氧边备课,没一个人说后悔!”李泽荣说,尤其是感受到学生们的需要和当地人对支教老师的尊重,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刚到昌都时,街边买东西被认出是支教老师,老板脱口而出“郑州大学”并竖起大拇指,李泽荣和队员们心底满是自豪。
这样的尊重,来自一段跨越二十二载春秋的深情奔赴与无悔坚守。自2003年以来,郑州大学已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赴西藏林芝、昌都多地开展支教等教育扶贫工作,累计教授学生8000余人。多位志愿者在毕业后选择留在西藏,参与并见证西藏的发展。郑州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员王帅铭便是其中之一。两年前,王帅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郑州大学取得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却放弃高薪工作,申请赴藏工作。
一路在中原长大求学,为何钟情于西藏?王帅铭的坚持,源自2019年那次西藏支教经历。
那时,王帅铭加入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担任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的学生辅导员。面对200余名来自藏族、汉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王帅铭犯了难。
“那就从良友做起吧!”他抱着“既当学生的朋友又当辅导员”的心态,首创“青年驿栈”项目,从紧张的办公场地中腾出一个供心灵栖居的小窝。在这里,学生们敞开了心扉,他却不是聊完就交差,而是用心记录下每名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激励方法。
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原本迷茫的藏族学生找到了动力和方向。在一期工作收尾后,2019级学生中涌现出40余件好人好事,获得70余项校级集体、个人荣誉。
青春因扎根而绽放,奉献因坚守而闪耀。一代代郑大“志愿红”接力前行,他们全身心投入支教事业,在世界屋脊传播知识与希望,在担当中绽放青春的光芒。
媒体链接:https://dzb.henandaily.cn/html5/2025-08/22/content_13_1753957.htm?curr=
《河南日报》报道郑大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接力支教22年——用青春点亮高原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