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25年08月29日第09版)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
作者:陈可猛
全民族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全民族抗战的大旗,主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对抗战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判,高瞻远瞩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巧妙地应对了各种复杂局面,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抓住主要矛盾,高举全民族抗战的大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主动适应这一变化,逐渐开始调整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红军在长征出发前就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帜。中共中央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召开瓦窑堡会议,及时地调整策略路线,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伊始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从而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联络各方爱国力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呐喊。统战工作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感化,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从此以后,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共双方开始举行和平谈判,两党联合抗日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在七七事变发生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民族存亡关头,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终于同意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将军事打击的重点转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投降、分裂、倒退的逆流。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方面坚决打击日寇和汉奸汪精卫,另一方面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继续维持国共合作。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以抗日大局为重,采取了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和支持。
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全民族抗战的大旗,即使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也决不放下抗战的旗帜。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以坚决抗日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顾全大局、团结为重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第一、团结为重,坚定地维护、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独立自主,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抗日。但是中共中央从全面抗战一开始就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团结为重,注重搞好与国民党的关系,公开表示接受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但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维护统一战线绝不能牺牲独立自主原则,对国民党的挑衅不能一味妥协让步。所以,在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反共高潮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示弱,坚决回击,驳斥其政治污蔑,打退其军事进攻。在打击他们的反动气焰后,与其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既是必要的,又是适度的,对维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利益、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抗战大局发挥了重大作用。
保持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自己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条与国民党完全不同的抗战路线,这就是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原则,有利于我们党发挥自身扎根底层民众的优势,发挥自身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优势,大力发展自身领导的抗日力量,从而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提高党的政治影响力。
坚持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国民党在抗战时期迫于形势同意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但并没有放弃消灭共产党军队的企图。事实上,蒋介石总是在利用一切机会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他急于调动共产党的军队进入正面战场,试图假借凶残的日寇之手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很少,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在正面战场与日寇作战不占优势,只能打消耗战。毛泽东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洛川会议上提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迅速打开了局面,力量很快发展壮大。历史证明,坚持在敌后战场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开始不久就牢牢把握了历史主动,既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又在敌后大力发展壮大了党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经济上努力争取外来援助但不依赖外来援助,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全面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尚可维持部队所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不断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势力也趁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外来援助几乎全部断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形势日益困难。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中共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根据地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中央领导人的带动下,党政军学各界都投入到运动中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地人民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实行独立自主原则的生动体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由此在经济上赢得了主动。
准确预判形势,周密布局下好先手棋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之所以能够把握历史主动,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进行战略谋划,未雨绸缪,制定应变方略。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毛泽东就预判到日军兵力不足是一个致命弱点。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日军后方必然兵力空虚。而这恰恰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抗日力量提供了机会。所以早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就周密布局,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大决策。历史证明,这个决策对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发展、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将进攻方向瞄准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可以缩小敌占区,使日军后方不得安宁,捆住敌人的手脚;能有效地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能够扬长避短,获得辽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作出的另一个英明决策就是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既有悲观的“亡国论”,也有盲目乐观的“速胜论”。中国究竟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得到明确解答。为此,毛泽东在1938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将会相当长,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整个战局转变的枢纽。毛泽东高瞻远瞩,洞察抗战发展趋势,系统阐明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极大增强了国人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历史主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不仅在抗战初期准确预判了形势,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而且在抗战中后期未雨绸缪,对于度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和应对抗战胜利以后出现的困难进行提前布局,以赢得历史主动。
在抗战中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周密布局,制定应对方略。在政治上对国民党的舆论攻势进行坚决反击;在经济上发起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在军事上严守自卫,不妥协但也不冒险;同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起整风运动,改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正是由于正确的应对方略,中国共产党得以度过这段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抗战后期,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他所作的大会结论中提出,不能盲目乐观,要对将要发生的困难有所准备。他共讲了17条困难,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突出强调要对各种困难有所准备,就是要提醒党的各级干部要有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出应对方案,这样才能把握历史主动。
放手发动群众,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中华民族在战争中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不仅努力倡导、推动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早在洛川会议上就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在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与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不同,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战要想胜利,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抗战。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将军队开赴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更是将广泛发动群众当作首要任务。
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突破国民党的种种限制,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的口号,在敌后战场建立健全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广泛发动人民战争。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武装工作队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日伪军虽然疯狂地乱扑,但终究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功勋卓著,彪炳千秋。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各种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要增强历史主动,在伟大斗争中取得胜利,就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就一定能够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作者系郑州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媒体链接:
https://dzb.henandaily.cn/html5/2025-08/29/content_18_1755122.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