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河南日报》“我和我的祖国”栏目报道郑大学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1日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我和我的祖国”栏目报道郑大学子

《河南日报》(2025年10月08日 第03版)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节选)


核心提示

在青葱的校园里,当五星红旗伴随晨光冉冉升起,当洪亮的读书声与课本中的故事交汇,“祖国”二字在年轻的心中将会激荡起怎样的回响?

它或许是历史长卷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承载着先辈的奋斗与荣光,沉淀为文化血脉里的自豪与底气;它或许是身边细微温暖的感动,是父母师长耐心无私的教诲,是科技突破带来无限惊喜的震撼,是日益强大的国家带来的那份踏实与稳稳的幸福。

对年轻一代而言,“祖国”早已内化于每日的知识求索中,外化于报效国家的理想里;既是精神的依归,更是梦想启航的辽阔舞台。今天,我们倾听学子们的心声,探寻“祖国”在他们心中刻下的印记。

以微光汇聚星河,用奉献传递希望

“祖国”二字,于我而言,是地理课本上广袤的疆域轮廓,是阅兵式上威武的“钢铁洪流”,是泛黄书页间镌刻的百年沧桑。直至我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踏入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才在寻常处真切触碰到祖国最温热的脉搏,读懂那份平凡烟火中的温暖。

大学时光里,我的志愿手册写满了故事,记录着一段段爱心旅程。义卖报纸时路人递来的善意,救助流浪动物时它怯生生的信赖,困境儿童生日会上他们绽放的笑颜……最初参与志愿服务只是想走出宿舍的方寸天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在一次次俯身付出中,渐渐懂了“助人自助”的深意。我开始主动倾听陌生人的故事,感知社会跳动的脉搏,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收获着心灵的成长。

那场特殊儿童音乐会,至今仍是记忆中最明亮的光。舞台上下,来自不同院校的志愿者们、心智特殊的孩子们、相互扶持的家长们,被一根名作“爱”的线紧紧联结。我们一起精心布置会场,耐心陪伴孩子排练。当孩子们带着些许笨拙却无比认真地站上舞台,当不同家庭的家长们彼此鼓励、眼眶泛红,现场涌动着无声却澎湃的互助力量。从特殊儿童早期筛查到建立康复保障体系,国家为特殊儿童注入成长力量。这一刻我恍然明白,祖国的强大不仅是高楼林立,更是无数人携手并肩,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晴空的凝聚力。

不管是困境儿童生日会上孩子们从开始的拘谨到结束的不舍,还是敬老院里老人拿到手织围巾时的笑颜,都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搭起连接善意的桥梁。每一次的微小付出,如同播撒在田野的种子,或许当下悄然无声,却蕴藏着破土而出的无限希望。

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像一帧帧鲜活的画面,拼出了我心里最鲜活的祖国模样——既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又有社区关怀的温暖底色,还有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与建设,而每一个我“微光”的努力,终将汇聚成祖国繁荣向前的磅礴力量。(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 陈艳影 本报记者 樊雪婧 整理)

媒体链接:

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10/08/content_12_1760634.ht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