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2日,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协办,Springer-Nature出版社支持的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韩国的8位外籍学者,以及大陆、香港、澳门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中国学者参加会议。
王海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人类生活、生产与交往方式,也推动了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数字人文建设亟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手段系统融入学术研究,拓展研究视野,革新研究范式与方法。他指出,数字人文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数字资源标准化建设滞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伦理与版权保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郑州大学将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数字资源平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人文+技术”融合路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全球学界同仁共同推动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本次会议共设置20场主旨报告,1场主编论坛以及13场平行分论坛,来自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的知名学者与青年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围绕“数字人文驱动的学科融合新视界”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聚焦数字技术在语言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等人文领域中的交叉应用与前沿探索,展示了数字人文在方法论创新、研究范式转型以及学科边界拓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与会专家从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双重维度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数字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深度融合路径,分享了在文本挖掘、跨文化传播、数字档案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本次会议内容系统呈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方法进展,彰显了学界对数字时代人文社科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回应。通过集中研讨,会议不仅推动了学术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也为促进全球数字人文领域的协同发展、体系化构建与生态培育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与交流契机。

郑州大学主办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