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联播》 2025年3月9日
李蓬:郑大,创新的梦工厂|连麦新时代
新闻联播主持人:今天的“连麦新时代”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和我们谈一谈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话题。
采访主持人:李蓬校长您好,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起畅聊了关于郑州大学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在访谈的最后,您给我们说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信心”,我很期待今年您会带来哪个关键词呢?
李蓬:今年我带来的关键词是“底气”,这一年郑大的底气越来越足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4个故事。
郑州大学有13家附属医院,还有另外1家医院叫坝道医院,专为有损失或者有损伤的工程进行诊断,也进行修补的一个工程医院。王复明院士发明的这种无损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和迅速修复工程的隐患,实现了“检测在现场、诊断在云端、专家在全球、服务在身边”的四大需求。
采访主持人:我看您带来一个大器件,好重啊,金属钼靶,以我对这个钼的了解,它是一个关键金属材料。
李蓬:业界有一种说法,世界钼业看中国,中国钼业看河南,原矿石里面的钼含量只占6/10000。我们郑州大学的关键金属团队,能够把这种原矿的这个材料,通过我们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行纯化,纯度达到了99.996%,实现了我们从原材料到高纯度产品的一条链的生产,我们和河南的一家企业合作,有6000吨的产量。2024年郑州大学已经签署了63项横向合同,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采访主持人:我记得您曾经说过,郑大要做最懂河南的大学,要做服务地方发展的一流大学,在这方面郑大有些什么新故事呢?
李蓬:我们坚持国家需要什么,河南需要什么,我们郑大就做什么。食管癌,它是一个在我们国家特发高发的一个病例,你看尤其是这个红色的点,他是在河南,这个河南是重灾区,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有种说法,河南林县是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他这个食道不通就是指食管癌,郑州大学医学院做了60年的工作,三代人的努力,修通了防治食管癌的“红旗渠”,将这个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从5%提升到了30%和40%,食管癌的研究也为我们河南省疾病的防治、全国全世界的食管癌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
采访主持人:我记得您在去年郑大新生的开学典礼上,专门提到了希望郑大的学子们具备十六个字(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当时为什么把这十六个字寄语给广大学子?
李蓬: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学生更优秀”的办学原则,按照“转出不限制、转入有考核”的原则自由转专业,每个学生有至少6次机会、18个转专业的自愿选择,后续我们也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的改革,包括我们学分制的改革,就为我们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场所和方案。我经常讲“好大学就是梦想加工厂”,而郑大就是要做这样的梦想加工厂。
采访主持人:新的一年到来了,郑大会以怎么样的一个姿态继续往前奔跑呢?
李蓬:学校今年定了一个发展主题叫“创新突破年”,所以我们也希望在人才培养上,在学科建设上,在我们大的项目、大的成果上能够有所突破。那么,今年郑州大学要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书记曾为这项创新大赛写过两次回信。这次大赛将有150多个国家的近2万人参加总决赛,我们也将以这次大赛为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能够为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的大赛舞台,热烈欢迎全球学子来郑大参赛。
媒体链接:
https://share.hntv.tv/news/0/1898692901573324801
https://share.hntv.tv/news/0/189864125122632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