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专栏刊发郑州大学王海杰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专栏刊发郑州大学王海杰教授理论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15日 04版)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河南高质量发展

王海杰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肩负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使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部署,推动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河南围绕集群化布局、创新生态构建、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规模能级持续跃升,产业结构优化显现。2024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6.3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已形成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产业链,呈现出“老字号”焕新、“新字号”壮大、“原字号”突破的良好态势。

创新驱动动能增强,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7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9万家。中铁装备超大直径盾构机、宇通新能源客车技术、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一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技术突破—标准引领—价值裂变”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数智赋能步伐加快,融合深度拓展。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智能制造示范引领效应突出,累计建成5G基站超18万个,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超100家、省级智能车间超20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加速,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20个,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

基础支撑不断夯实,开放格局持续扩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破万列,跨境电商交易额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物流枢纽地位巩固,创新“陆海联动、铁海直运”模式,“四条丝路”链接世界,郑州机场已形成覆盖全球60余个城市、横跨欧美亚三大洲的“洲际快线”网络,逐渐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挑战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河南构建具有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以及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面临诸多挑战。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并存。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虽有亮点,但整体规模偏小,竞争力有待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不足。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创新策源能力不足,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与产业大省地位不匹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匮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偏低。产学研用融合机制不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存在堵点。高层次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及复合型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要素保障瓶颈凸显,制度性成本有待降低。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资源约束趋紧,重大项目落地面临要素保障压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待加强,特别是须提升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营商环境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还须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支撑薄弱。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尚需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多维发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提升策源能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畅通转化链条,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集聚一流人才,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靶向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统筹传统与新兴,构建梯次发展产业格局。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对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纺等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提升。新兴产业“抢滩争优”,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有组织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抢滩领跑。未来产业“破冰占先”,围绕量子科技、元宇宙、人工智能、超材料等领域,实施非对称性赶超,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赋能产业体系整体升级。筑牢数字底座,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化应用。深化智能制造,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灯塔工厂和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数字产业,做强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先进计算、网络安全等产业。

优化要素配置与制度供给,营造一流产业生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供应模式。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扩大耐心资本对硬科技的早期投入。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制度型开放能级,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的规则叠加效应,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区域协调联动,筑牢县域产业支撑。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持洛阳、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强化辐射带动、信息枢纽作用。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工程,提升县域产业集聚区专业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构建“三重价值链”体系,依次将区域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作为重点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载体形态,探索内陆地区产业开放发展的空间联动路径。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媒体链接: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7153&eid=52049&sid=241626&idate=12_2025-07-15_A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