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
共绘青春创新蓝图 共创世界美好明天
□本报记者樊雪婧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今年10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郑州大学举行。冠军争夺赛的巅峰对决、成果资源对接的精准赋能、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这里不仅诞生冠军,更孕育改变未来的力量。
更多梦想种子赛场发芽
“希望自研的AI类脑架构能让AI像人类一样学会思考。”“我们带来的是一项改写AI算力规则的技术。”……梦想破土的声音,总是令人动容。
今年大赛高教主赛道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个参赛项目类型。其中,低空经济赛道项目9.2万个、生物技术赛道项目6.3万个、量子科技赛道项目1.9万个、新能源赛道项目8万个、新材料赛道项目9.4万个。
聚焦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青年学子们投身关键领域,勇闯创新无人区。
“我们选择了一个此前没人做过的新方向,过程很难,但就好像翻过一座山,那种感觉很爽。”获得总决赛冠军的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创始人陈威廉说。
赛场上,青春智慧涌动。
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项目解决传统MOF材料核心问题,牛津大学、莱斯特大学“Enzyme Surge酶激增”项目助力绿氢制造节能降本,山西医科大学“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开启头颈癌精准诊疗新时代”项目面向头颈癌精准诊疗……
赛场外,母校点亮前路。
摘得总决赛亚军的一知智能是源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一个在校创业的学生,我想证明,从学校开始创业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团队负责人陈哲乾表示,学校就是他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更多科技成果市场扎根
设在赛场的资源对接会上,发布大赛系列专项投资基金,规模超47亿元;搭建“数字赋能精准匹配”资源对接平台,还将持续开展“创新大赛高峰对接月”活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校园到市场,大赛搭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大赛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产业赛道共吸引2355所高校、24.8万个项目、96.3万人次参加,共有3104家企业的6976个命题入选,参与企业和入选命题数比上届分别增长34%和27%。此外,今年产业赛道中专门增设“区域特色产业组”,引导高校参赛项目聚焦河南省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中部地区崛起。
“我们的创业项目已经成功实现应用,长江堤坝和新疆伊犁河的部分输水干渠都有它的身影。”郑州大学获得金奖的参赛项目“御洪——水利安全卫士”负责人石九龙说。
一位大赛评委表示,创业项目水平一年比一年高,闯入决赛的项目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性以及成果的转化、落地都有很大提升。
更多交流搭稳合作桥梁
今年的赛场上,出现了许多国外青年的身影。
来自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的“中塔数字农业科技示范新生态”项目获得中亚区域赛金奖。项目负责人法赫瑞丁说:“大赛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渠道,已经是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
本次大赛实现了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国外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个项目、5.7万人次参赛。
在大赛现场,获得新西兰区域赛金奖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生拉克伦·坎贝尔·泰特总能找到“共鸣”:“我越发感觉人工智能是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期待和各国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了《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为青年创新注入国际视角。
中外学子竞逐科创巅峰
□本报记者樊雪婧
“AI大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怀揣‘打造1亿数字员工’梦想,致力成为全球最大的AI劳动力服务商,让数字员工替代人类重复劳动,让人类回归创造与思考,让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生福祉的积极力量。”
“这是全新的类脑架构模型,智人HRM模型(Hierarchical Reasoning Model),参照神经科学中人脑的‘分层—循环’机制搭建起新型AI推理架构,让AI摆脱对大数据及概率的依赖,具备真正的像人一样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
10月15日,郑州大学中心体育场,掌声与赞叹声交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气氛热烈。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和莱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6支参赛队伍展开激烈角逐,以一场科技创新的巅峰对决,诠释“我敢闯,我会创”的青春誓言。
作为全球大学生科创领域的重要赛事,本届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便掀起全球青年创新热潮:吸引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的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472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从智能模型到数据互联,从材料研发到生物医疗,获奖项目覆盖多个前沿领域,其中AI相关项目占比尤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冠军争夺赛六强就有两个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既折射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激烈,又展现出人工智能在创新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大赛首次举办港澳区域赛,并实现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让创新活力辐射全球。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第一个登场路演的便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项目团队。
“我们带来的是一项改写AI算力规则的技术!”香港中文大学项目负责人王本善眼中充满自信,这是一种集成神经形态光信号处理器,能实现无需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全光实时超高速信号处理,延迟和能耗极低,用一节干电池就能处理郑州1300万市民一天的上网数据。
问答环节,评委提问也直击核心。“市场转化成本如何控制?”“国际技术壁垒如何突破?”面对尖锐问题,学子们从容应答,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显露出成熟的项目落地思维。一位评委组成员在赛后表示:“项目不仅有技术高度,更对接产业热度,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的契合度显著提升。”
最终,清华大学“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项目夺得冠军。浙江大学“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项目获得亚军。香港中文大学“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牛津大学和莱斯特大学“Enzyme Surge酶激增”、南洋理工大学“BIOV:前沿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平台”等项目获得季军。
“激动!比起获奖,我更珍惜这场科创交流的经历。”清华大学冠军项目团队成员陈威廉表示,能够听到大家的声音对团队来说很重要。“和不同背景人群交流太有意义了,无论是使用过AI的普通大众,还是行业内上下游伙伴和应用开发者,每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都会帮助我们不断优化研发路线,校准追逐梦想的航向。”
奖杯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与学子们眼中的热忱交相辉映。这场跨越国界的科创盛宴,不仅见证了冠军的诞生,更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正如参赛成员们所言:“这里既是竞技场,更是‘链接器’——让青春声音在这里碰撞,让智慧种子在这里发芽。”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获得冠亚季军的项目
冠军项目
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清华大学)
项目致力于搭建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通过自研“智人HRM”深度推理模型,聚焦医疗、机器人、气候预测等高壁垒领域,解决基础模型与垂类应用间的技术断层。
亚军项目
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浙江大学)
项目致力于通过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数字员工,基于真实对话训练的“太一”大模型,实现语音、语义、视觉与行动等核心能力提升,在会员运营、智能客服、直播带货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季军项目
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香港中文大学)
项目面向高性能计算的巨大需求,设计并验证了一种集成神经形态光信号处理器,实现无需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全光实时超高速信号处理,具备极低延迟和能耗,支持快速编程以适应各种通信链路需求。
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南京理工大学)
项目通过极化基因编织技术、一维线性配位技术与稳态复合加工技术,解决传统MOF材料吸波带宽窄、屏蔽能力弱、热稳定性差的核心问题,实现材料的宽吸波、强屏蔽、高稳定。
Enzyme Surge酶激增
(牛津大学莱斯特大学)
项目采用“人工组装”策略,将自然界存在的酶蛋白骨架与在实验室中化学合成的非天然金属辅因子结合,创造出一种有超高催化活性“半合成”酶,帮助在绿氢制造过程中节能降本。
BIOV:前沿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平台
(南洋理工大学)
项目聚焦重大疾病治疗中免疫力不足与复发率高的问题,针对传统疗法副作用大、个体化不足的痛点,提出新型细胞治疗方案,以提升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文字整理:马愿
优秀项目变成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本报记者 马愿
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资源对接会在郑州大学举行。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参赛项目代表等共聚一堂,推动优秀创新项目高效对接,实现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成果只有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会上,创业项目的代表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展示亮点,争取资本青睐。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解决水利工程中渗漏监测难题,能够提升水利项目的运行安全。目前,还在持续迭代和创新,以提升感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郑州大学参赛项目“御洪——水利安全卫士”(以下简称“御洪”)负责人石九龙介绍。
“小时候我就知道,洪水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防水种子’当时就在心里萌了芽。”石九龙在郑州大学读本科时,参加了全国性的机器人大赛,从那时起便接触到防水材料和传感材料,并产生了将其融合的想法。伴随其团队锲而不舍的努力,“御洪”项目成功落地。
“御洪”项目以我国当前江河堤防发生渗漏监测难和封堵难为背景,研发并生产渗漏感知功能膜材料和可快速膨胀的新型聚氨酯注浆材料,配合智能化集成装备完成渗漏“监测—预警—修复”的一体化处置。
“目前该项目已在长江堤坝、新疆伊犁河部分输水干渠上成功应用,并避免了千万元级的财产损失。”石九龙说。
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赛团队的“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种交通生态引领者”项目,瞄准通用航空痛点,自主研发的三余度飞控系统,攻克通用航空领域长期存在的飞行效率低、控制难、噪声大、适航取证复杂的难题。
目前,该团队打造的产品矩阵,可应用于空中旅游、城市交通等多个低空飞行场景,未来有望撑起城市与城际低空通勤的“第三种交通生态”。
“我们预研的一代机型是6人座飞机,一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相当于‘空中商务车’。”“零翼起航”项目成员代长其介绍。
“微分智飞——下一代全自主AI+飞行器平台供应商”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飞行具身大脑及通用群体智能系统;“骨之锁”,首创可注射、水下黏附且可降解的骨黏合剂,有望解决粉碎性骨折后小碎骨难固定这一临床痛点;“虫语者——大学生追梦回乡村,小蚂蚱奏响共富曲”打造的飞蝗产业矩阵,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全环节的产业价值提升……
在对接会现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方案密集亮相,许多优秀项目既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又面向未来,还兼具青春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吸引了多家投资企业现场签约。
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重要同期活动,资源对接活动只是大赛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会上还发布了大赛系列专项投资基金,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搭建了“数字赋能精准匹配”的资源对接平台,赛前和比赛期间开展20场全国性线上线下对接活动,赛后还将开展“创新大赛高峰对接月”活动,充分发挥大赛的平台作用和资源对接会的机制优势,支持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本版图片均为郑州大学供图
媒体链接:
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10/17/node_14.htm

《河南日报》特刊整版报道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