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学创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助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引导我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学校决定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三、参赛对象
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参赛对象应满足以下条件:
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学,为人师表,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五年内未出现过教学事故。
2.学校在职在岗教师,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
3.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
4.鼓励高职称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赛。各教研室主任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获得者,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以个人身份或团队主讲教师身份参赛的,不受学院申报名额限制。
5.每名教师或每个团队只能参加一个小组的比赛。
四、比赛内容
校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组为课程思政创新报告)。第二阶段为现场评审,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及提问交流。
五、组别设置
参考国赛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设新工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产教融合组和虚拟仿真组等8个大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
第1组为新工科组;
第2组为新医科组;
第3组为新农科组;
第4组为新文科组;
第5组为基础课程组;
第6组为课程思政组;
第7组为产教融合组;
第8组为虚拟仿真组。
六、大赛实施
(一)学院初赛(2025年2月21日前)
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项工作组,制定院赛工作方案。于2025年2月21日前完成院赛选拔和校赛名单推荐。
第1-6组:每个学院限推荐3名教师(团队)参加校级比赛,其中主讲教师限正高1名,副高及以下2名,负责全校公修课的学院和获得上年度省级以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以上的学院可在原基础上增加1个名额。
第7组:每个学院限推荐2名教师(团队)参加校级比赛,职称不限。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
第8组:每个学院限推荐2名教师(团队)参加校级比赛,职称不限。
(二)校级复赛(2025年3月7日-14日)
网络评审阶段,参赛教师须在2025年3月7日前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上传至指定网站(后续具体通知)。资料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20分。根据网评成绩由高到低排名,不超过30%的参赛教师(团队)进入校级决赛。
(三)校级决赛(2025年3月中旬)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现场评审满分为40分。评分标准请参阅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附件1)。
(四)计分及推荐省赛方法
最终总得分为网络评审成绩与现场评审成绩之和,根据省赛分配名额并结合各组参赛人数占比推荐省赛。
七、参加校赛教师需提交材料
1. 申报书
参赛教师需填写申报书,格式见附件2。
2. 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教学创新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
格式要求:正文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楷体或楷体_GB2312加粗;三级标题用3号仿宋_GB2312加粗。正文内容用3号仿宋_GB2312,行间距28磅。
教学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3。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产教融合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2个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4。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4.产教融合相关证明材料
申报产教融合组的教师(团队)须截图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由学院出具参赛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证明,应不少于30%。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相关证明,即人事聘任协议或产教融合项目合同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八、奖项设置
1. 个人(团队)奖。
按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组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2. 优秀组织奖。
对校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学院,授予“优秀组织奖”。
九、其他事项
1. 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组织与推荐工作。2025年2月21日前将校赛教师名单汇总表(附件5)纸质稿和电子稿递交至教务部。参赛教师在线填写汇总表:
https://kdocs.cn/l/cb7pkxdbpruO。
联系人:王老师、张老师;
办公地点: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225房间;
电话:67781092;
邮 箱:pgb@zzu.edu.cn。
赛事咨询:
第1-6组 |
王老师、张老师 |
67781092 |
第7组 |
于老师 |
67783258 |
第8组 |
李老师 |
67739185 |
2. 参赛教师要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真实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如发现造假,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和比赛成绩。
教务部
202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