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大人物:承继父辈教育情 扎根中原献赤诚——记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4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物理学院

郑大人物:承继父辈教育情 扎根中原献赤诚——记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

承继父辈教育情 扎根中原献赤诚

——记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

今年83岁的霍裕平院士是一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被命运拨弄的、认真的物理科学工作者”。作为20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霍裕平虽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他始终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霍裕平院士在我国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58岁时毅然辞去中国科学院所有职务,扎根中原大地,躬身实践,尽职担当,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引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夯实基础、提升实力乃至发展壮大,在郑州大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总有那么关键的几步,决定了其事业和生活的方向。霍裕平人生之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霍裕平1937年8月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物理专业。1959年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1978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同年被推荐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并辞谢美方续邀,于198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合肥分院院长,主要负责等离子体物理所的大型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核聚变研究。1993年霍裕平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霍裕平受命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作为能源小组召集人,三次领导起草了能源领域基础研究规划,全程参加立项、评审、检查等工作。2002年受命领导“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专家委员会,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委托霍裕平领导一个9人小组在技术上全面负责国内聚变界的组织和协调,还负责技术方面的国际谈判,最后顺利完成谈判。200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从2002年至2007年,霍裕平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负责我国有关技术工作。他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和推动者。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霍裕平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长时间担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物理评审组成员、国家 “97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能源领域召集人等。他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近50篇论文,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霍裕平曾经表达过这样的心声:“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如果不能参与推动中国的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将会是终生遗憾的。”他的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1999年7月10日的科技日报刊发了《对我国物理学研究的一点意见》一文。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科学正确的建议。比如他认为,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学科方向和研究目标的确定变得愈来愈重要。正确的引导可以易于取得重要的成果,而且也能促进研究队伍的成长;反之,错误的选择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这些真知灼见,是霍裕平站在物理学科发展战略上思考的结晶,至今仍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96年,霍裕平辞去中国科学院所有职务来到郑州大学,成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职院士。霍裕平决定离开中科院的时候,也有机会能到一些各方面条件更好的学校做领导工作,但他认为安心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比较好。

据霍裕平讲,他选择郑州大学是人生经历的必然,在这个必然因素里,饱含着一份对郑州大学特殊的感情。霍裕平的父亲霍秉权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也是郑州大学创办人之一。郑州大学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这种情结也浸染在霍裕平的血脉里。他说:“我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把郑州大学物理系办得更出色些,同时能再做一点我一直想做的理论研究工作。”

从事30 多年的物理研究,霍裕平深刻理解物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当年他敏锐地感受到物理学科如此重要,但物理教学却常被忽视,他想改变这种现象。1996至2001年,霍裕平强调地方院校科学研究应主要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相联系。

为此,他亲自领导将凝聚态物理学科调整为材料物理学科,建设以研究铝合金为主的金属物理方向,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由此提出了一条在我国普遍提高铝合金性能的可行途径。他还领导将物理系核物理学科转向为主要面向农业和医学的核生物学,指导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小麦的离子束诱变育种和转基因等工作。河南是农业大省,霍裕平带领他的团队执着探索,培育小麦新品种,保证河南小麦的高产和优质,为服务河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霍院士的带领下,郑州大学物理系获批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系组织教师和研究队伍,建成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他一直坚持强调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在能源领域,他从战略研究、提出申报指南、课题评审及课题检查等方面都主动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对加强基础研究与社会的联系、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和能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以来,在霍裕平的组织、领导和全程参与下,郑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现代物理基础教程》(上、下册),全书共123万字,于2015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力求全面反映20世纪以来近代物理的基本内容,以及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有关的物理学基础,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基础物理理论的研究。他围绕物理基础教学工作,撰写了《基础物理教育的内容与教材的现代化建设》、做一个“实在”的科学工作者》等文章。

霍裕平在《物理学学科发展战略》一文中说:“20世纪是物理学空前辉煌的时期,它的一个又一个震惊人类的进展,不仅完全更新了人们对自然、对物质的基本认识,而且建立了现代技术基础,支撑了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根本改变了人类生存、生产、活动(包括战争、交通等)的面貌;物理学对物质世界的各层次的认识,还推动建立了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使得这些学科具有了全新的活力。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受到人类社会非常突出的、一致的高度重视,这是很值得物理学界在世纪之交深入思考的。”

简洁朴实的话语,句句都凸显了霍院士对物理学科深挚的热爱与深沉的思考,句句浸透着他对物理学科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深远的见地。

 

霍裕平给大家的印象始终是谦和儒雅,眼神里泛着和善慈惠的光芒。他淡泊名利,永葆知识分子的本色,传为佳话。他曾经收到世界各国给他寄来的《名人录》邀请书有二三十个,他一个也没有回复。他说:“是专家总会有人尊重,不是专家硬冲权威,岂不可笑。”追溯霍裕平的科研治学之路,他一直觉得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者发表几篇有影响的论文,而是希望能让中国参与世界科学的发展,并在某一领域起到推动作用。

这是多么开阔的胸襟与境界,这是多么真挚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一代物理学家的精神风范至今令人敬仰,感召后学。

在霍裕平身上,生命的充沛能量没有被狭隘地局限于专业研究的范围内,而是有着更广阔的投射。他认为院士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不问世事的样子。他平日喜欢打乒乓球,也经常骑着摩托车想去哪就去哪,并不需要学校专车。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年来,他喜欢这样的自在,既潇洒又质朴。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使霍裕平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的转折口,都能把握命运的航标,使人生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

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人必有芳菲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霍裕平很欣赏这句话。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虽有随波逐流之感,但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十分珍惜命运的眷顾,珍惜学术研究的机会,珍惜干事创业的环境,珍惜家庭给予的眷顾。所以,经历过芳菲悱恻之怀的霍裕平,不仅把沉郁顿挫之作写在了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在物理科研领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而且把沉郁顿挫之作挥洒在教学领域,有力提升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水平,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

霍裕平承继父亲教育情,扎根中原献赤城,拳拳之心,感人至深。多年来,他非常关注关心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郑州大学的发展,还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霍裕平父子两代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郑州大学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唯有崇仰其境界,传承其精神,感恩其情怀,求是担当,砥砺奋进,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阔步前行。(赵炜 撰稿)

霍裕平院士

霍裕平院士在做报告

霍裕平院士为学生上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