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一)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0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医学院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一)

编者按: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郑州大学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进入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阶段。学校前瞻30年、拉高标杆、目标一流,统筹推进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和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标迈进,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为营造氛围、统一思想,集聚智慧、交流互鉴,现推出《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主管领域或本单位事业发展谈认识、话体会、讲举措,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新提升、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化改革突出特色

加快推进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董子钢

 

医学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创始于1928年河南中山大学医科,九十多年来,在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创新、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9月,临床医学入选国家首轮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12月,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我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进行评议,在肯定整体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科特色彰显不够,领军人才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研创新能力还需加快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有待强化等问题。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临床医学学科再次入选。面对肩负的时代使命、艰巨的建设任务、严峻的竞争形势,针对首轮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及专家评议意见,对照国内知名高校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十个方面努力,深化改革,凝练特色,全力以赴,克难攻坚,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学科建设任务,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学科建设载体

围绕临床医学学科做实的问题,完善郑州大学医学教育的强学科“协和模式”,将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作为学科研究院实化运行,成为医学学科,特别是临床医学学科主要载体,承接实体科研机构职能,并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二是做实临床医学院,增强学科建设合力

秉承“院办校”的思路,做实临床医学院,进一步夯实附属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附属医院的内生动力,增强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合力。结合各附院学科优势,优化临床医学院设置。依托第一附属医院设置第一临床医学院,依托人民医院设置第二临床医学院,依托第二附属医院设置全科医学院,依托第三附属医院设置儿科医学院,依托第五附属医院设置康复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承担临床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职责以及其他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学校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标准化、同质化、优质化。

三是确立重点建设方向,努力实现新突破

聚焦学科内涵和建设方向,深度参与国际及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围绕国家及区域重大科研需求,承担更多提升区域医疗整体水平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努力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整合优质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奖,特别是自然科学奖。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开展教学研究,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

四是拓展与整合新方向,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前瞻性分析,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充实学科内涵,形成学科制高点。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主干学科,以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为支撑学科,传承优势特色,设置食管癌等恶性肿瘤防治、基因与免疫治疗、生殖与遗传性疾病防治、糖尿病肾病等代谢性疾病研究与临床转化、脑发育与衰老相关疾病防治、临床系统生物学与数字医学等6个学科方向,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学科体系和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模式。通过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力争2-3个学科方向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力争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1‰,学术产出排名进入全球前200名,国内学科排名进入或逼近前10%。

五是建设国家医学创新高地,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强化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完善开放共享机制。积极承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构重建,构建河南省医学科研新的组织体系。依据学科优先发展方向,积极筹建国家级平台和基地。面对生育和遗传性疾病对人口发展的重要影响,聚焦罕见遗传性疾病母婴传递等生殖健康领域的关键问题,积极申报出生缺陷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聚焦糖尿病肾病防治领域的重大医学问题,积极筹建省部共建肾脏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发展临床组学、医学信息与智能医学、生物结构与影像、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系统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前沿技术平台建设引领学科发展。

六是推动医工、医理交叉融合,拓展新学科增长点

坚持理工融合、医工交叉,加强三个一流学科间的协同攻关,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布局建设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在医工交叉关键技术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完善、最先进的医工交叉研究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牵引,联动临床医学,共同致力于镁合金等医用材料特种加工与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着力形成新的临床技术和设施。推动化学和临床医学的合作,制备系列具有肿瘤靶向、药物运输、光热治疗等功能的材料和分子探针,推动团簇生物材料在高分辨成像引导的肿瘤联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以抗病毒核苷类药物为主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强化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七是拓宽人才引育渠道,努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突破

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和一流大学建设,结合学科发展需求,完善医科国际化“人才特区”政策,实施“顶尖学者汇聚计划”和“高峰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精准引进一批海内外顶尖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努力实现国际顶尖人才加盟和领军人才突破。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设置“青年科学家”“青年特聘教授”岗位,着力发现和培养未来科学家。努力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行青年人才灵活考核机制,拓宽青年人才发展通道。坚持“围绕学科引人才、引进人才带团队、围绕人才建平台”,推动学科、人才、团队、平台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完善引智与引才相结合的高水平团队建设机制。

八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对医学教育的资源投入,强化基于学科的专业教育,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基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探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契合我校实际特点的医学教育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新医科建设,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九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国际影响

加大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医疗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充分依托国际化示范学院、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111”引智基地,构建完善国际化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十是聚焦重大疾病防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坚持医学技术创新和医疗保障并重,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布局一批先进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医学学科领域专业化、高效能科研组织体系,显著提升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聚焦食管癌与胃癌、生殖与遗传性疾病、糖尿病肾病、发育期脑损伤与衰老等重大疾病,开展前沿基础和临床研究,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形成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集团化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

面向新时代,临床医学学科将坚持四个面向,紧密融合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支撑学科,汇聚高层次领军人才,搭建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创新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学科体系和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努力实现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引领学科实现新的跨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