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维骏讲坛”第四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受邀作“中华文明宇宙观三讲”系列报告。
在首讲《空间与时间》中,冯时指出,空间与时间是中华文明的根本问题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源于先民测影实践,梳理从人体测影到立表测影的演化中形成的“空间决定时间”的时空观和“至信如时”的文德观,系统分析二绳、五方、五位、四钩、四维、九宫的方位概念体系,论证与方位观密切相关的文字起源、文明观和遗址布局中的观念传承。
第二讲以《早期圭表与文化传承》为题,冯时梳理了考古所见早期槷表与测影发展的脉络,阐释其文化内涵。他指出,先民对时空的精准认识和发展是科学与文化诞生的基础和传承的载体,疏证《尚书·尧典》所载之分至四神并揭示出其中观象授时的史影和阴阳观,梳理从律管吹灰到人体测影再到立表测影的测时历史和演化,揭示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论证东周、以器喻德、以槷喻信的文化现象和“求地中”所演化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地中的两次变革和时出首都则体现时间政治传统的发展延续。
最后一讲《考古昆仑》中,冯时围绕昆仑文化展开阐述,指出其本质是中国文化的认识论与宇宙观总和,核心是对“太阳”的认知演变,并非“昆仑山文化”;“昆仑”本意为“同一个太阳轮次而行”,非外来音译而是中学西传;其早期核心观念“昆仑三天”实质为分至四时的太阳视运行轨道黄道,红山文化祭天圜丘等均为考古实证;昆仑文化因祭天还演化出升仙内涵,“昆仑悬圃”构建四界空间,蚌埠双墩钟离君柏墓六层结构和西水坡多组遗迹等可证;昆仑地理在早期为地中王庭的抽象观念,因“天倾西北”误读、西北地形高海拔类比和高原为“陯”而称“昆陯”,里耶秦简和秦刻石均显示当时未指定某山,汉武帝时始定在西域于阗南山,完成从抽象文化符号到具体地理山脉的转变。
每场讲座都设置问答环节,在场师生与冯时积极交流、气氛热烈。此次系列讲座内容相互关联,系统阐释中国古代先民如何通过观象测影认知时空、构建文化、影响政治,最终统合为宇宙观的完整脉络。讲座向郑大师生展现了中华先民在从技术实践到精神信仰的深度融合,诠释了格物致知的认知论,有助于师生了解中华文明基因,在实践中解读考古学所见现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