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四个终于可以一起去上学了!”当武铭洋攥着郑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雀跃地冲进南阳西峡县的农家小院时,这句话让这个大家庭瞬间被欢喜填满。
2025年,双胞胎姐妹武晓飞、武晓燕双双考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她们叔叔家的弟弟武铭洋也以高考佳绩考入郑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而在此之前,武铭洋的亲姐姐武珂冰已成为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姐弟四人共读郑大”的心愿终于成真。
“一研为定”:双胞胎姐妹的考研同频路
武晓飞和武晓燕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小学到高中始终形影不离的她们,曾在本科阶段短暂分离——姐妹分别进入不同的本科高校,却巧合地同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份藏在命运里的羁绊,让她们在考研路上再次并肩,朝着共同的目标“郑大”坚定前行。
“高考时妹妹失利,可她从来没停下追赶的脚步。”回忆起求学路姐姐说道。从小到大,她们的成绩总在伯仲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相互分享笔记、探讨答题技巧……“虽然平常我们吵吵闹闹,但我们永远是彼此最亲近的人。”成绩不理想时,对方总是第一个送上安慰的人;哪怕两人身处不同班级,却也总是彼此牵挂着,相互鼓励监督的小纸条写了一张又一张。这种刻在成长里的互助,成了她们考研路上最坚实的底色。大三下学期,当“考研”成为两人共同的话题,姐姐率先提起对郑大的向往:“郑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强,而且离咱家近,方便照顾家里。”出于多重考量,她们几乎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一起考郑大”的约定。
为了让这份约定更有仪式感,她们建了一个名为“一研为定”的微信群。从备考初期开始,每天清晨六点多,群里总会准时跳出几条消息:可能是姐姐的“早安,今天也要加油背单词”,也可能是妹妹的“早上要记得吃早饭哦”。群里姐妹俩相互鼓励、打卡,简单的打卡背后,是跨越两座城市的相互监督。空间的距离从没冲淡彼此的联结,英语阅读里拗不过的长难句、政治选择题里反复出错的知识点、专业课背诵时记混的理论框架,都会变成两人的探讨主题。“有时候一道题我们能聊半小时,她讲一遍我就懂了,比自己闷头想半天管用多了。”姐姐笑着说。
复试那天,她们共同坐车去郑大。在校园里熟悉环境时,两人还趁着间隙互相模拟练习英语口语自我介绍,你问我答间,紧张感渐渐消散。考研结束后,她们约着好朋友去洛阳拍了古装照,镜头里的笑容,是对这段奋斗时光最好的纪念。“那是结束后给自己的奖励,也是纪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一年。”
从小学的同学,到考研路上的“战友”,再到未来郑大校园里的“校友”,这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动人的陪伴。就像她们说的,“我们同频共振,相互靠近,彼此支撑着共同进步”。郑大不是终点,而是她们漫长人生里,又一段共同奔赴的开始。
相继前行:循着彼此的脚步
武有志和武有成是一对亲兄弟,在南阳种香菇为业。在武有志有了双胞胎女儿之后,武有成的家庭也相继诞生了女儿武珂冰和儿子武铭洋。四姐弟自小相伴成长,一同书写作业、嬉戏玩闹。在生活与学习的旅程中,他们彼此倾诉困难,相互给予建议,对学习始终保持着热忱。日积月累间,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律能力悄然养成。
四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凑在一张书桌前的场景,是两家小院里最常见的画面。彼此之间没有刻意的“监督”,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初高中,彼此间的互助变得更有针对性:双胞胎姐妹先一步升入高中,遇到难懂的知识点,会提前记下来,等弟弟妹妹上到同一阶段时,主动透露难点、分享解题思路,“怕他们像我们当初一样焦虑,提前说一句,他们心里就有底了”。
榜样的力量,也在姐弟间悄悄流动。弟弟妹妹常常会以姐姐们为榜样不断追赶。看着姐姐们对知识的认真,武铭洋对学习更不敢松懈;而在姐姐们眼里,弟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绩常年比她们更靠前,这份追赶也让四个孩子始终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
在相互影响、共同奋进的氛围里,逐梦的脚步相继迈出。提及一家人先后默契选择郑大的原因,四姐弟说:“身边亲戚朋友对郑大好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的美誉,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展望未来,四人虽规划各异,但皆朝着各自的方向奋力前行。武铭洋坚定地表示:“现阶段,我想专注学好专业课,力求精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武珂冰也有着明确的目标:“我向姐姐们问了一些考研经验,打算提升英语水平,学好专业课,全力备考研究生。”
家风无声:托举成长的力量
四姐弟的成长也离不开父母们的言传身教。谈及教育,两位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让孩子踏实读书,别操心家里。”武家每到香菇采收季,家人们就忙得脚不沾地。但即便如此,父母们从不让孩子因家务耽误学习。武有志坦言,自己和兄弟文化程度不高,却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俺们吃了没文化的苦,就盼着孩子多读书,走出不一样的路”。
他们的支持,藏在不打骂、多鼓励的细节里。“小时候我和妹妹如果考得好,爸爸会给我们买个蛋黄派作为奖励。”武晓燕回忆起童年笑着说。而每当孩子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困难时,妈妈们也总是默默陪伴、耐心鼓励。“俺们不会讲大道理,就想让孩子知道,家里会永远支持他们读书。”武有志的话,满是庄稼人的质朴与深情。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下,四姐弟养成了积极、上进的品格,更传承了彼此扶持的温情。
更难得的是,两个家庭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不重成绩重品质。在他们眼里,“孩子不跟同学吵架、懂礼貌、愿意学”比考高分更重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幸福健康比什么都强!”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也都能得到一样的支持。就像武有成说的:“都是俺们的娃,一视同仁,只要他们想上学,俺们再苦再累也供。”两个家庭朴实的家风,成了四个孩子最踏实的底气。
从一起写作业的小院,到共同走进的郑大校园,四姐弟的成长里,有彼此扶持的温暖;从香菇棚里的忙碌,到蛋黄派里的鼓励,两个家庭的家风里,有最朴素的教育智慧。武家四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而彼此间的相伴与支持,或许就是他们能一路并肩、共同优秀的最好注解。武家四姐弟正以青春之我,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华章。(吕欣怡王仪文撰稿)
取得郑大通知书的四姐弟
四姐弟和家人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