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展示(六)---《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0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科技处

郑州大学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展示(六)---《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

前言: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郑州大学以第一单位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47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12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量均打破学校纪录,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学校获奖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也致力于改善民生。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研究团队的潜心研究和不懈探索,是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现将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进行展示,彰显郑大科研工作者的卓越风采。敬请大家关注!


《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项目由郑州大学王宗敏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有樊好义、潘赟、包磊、朱睿杰、周艳杰、周兵、张宏坡、谭健、杨丽红、逯鹏、宋洪军、王艳景、高山和吴璠等人。主要完成单位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云心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质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微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王宗敏,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联盟理事长。王宗敏团队针对我国心血管病高发的现状,以及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居家智能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等场景,致力于构建心血管病的主动健康服务体系,在促进我国心血管病检测和防治水平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该获奖项目针对传统心电监测技术难以捕捉隐匿性心电异常和突发性心电事件的难点问题,以及监测设备佩戴繁琐、舒适性、便捷性差、无法满足院外多场景下监测需求的堵点问题,在柔性可穿戴设备动态信号采集可靠性、海量心电数据精标注、动态心电异常事件预警、大规模移动可穿戴动态心电并发服务等方面,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通过“医工交叉”协同攻关,研发了具有大规模、长时程、舒适性、便捷性、实时性、智能化、标准化、大众化八大特点的心电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大规模人群的心电AI智能监测与预警。该项目研究成果实现了心血管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期效果,开启了我国心电筛查与防护的新模式。

项目团队主要依托河南省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工作,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为实现项目的研发、部署和应用提供了坚强保障。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等单位实施技术攻关和硬件研发,历时5年,攻克了传感电极材料、制衣面料研制等技术难点,研发了长时程医用级柔性可穿戴心电衣,可以替代传统Holter,实现心电监测的全面革新。突破了心搏级“四波四段”精准标注难题,实现人机融合的心电数据智能标注技术,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涵盖儿童心电和稀缺异常心电等多类型的精标注心电数据库。项目还突破多源心电数据差异大、复杂多标签学习难的难题,开发了高阶复杂关联建模实时鲁棒心电算法,AI诊断准确度已达到中高级心电图医生水平。该项目研发的面向大规模人群心电智能算法服务的第三方开放共享数字底座平台,攻克了大规模人群、多形态设备、多应用场景下的智能诊断服务复杂调度难题,实现了平台的设备数据接口标准化和算法模型诊断标准化。未来,心电监测将像血糖仪、血压计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大众的心脏健康。

该项目构建的心血管病主动健康服务体系和心电筛查与防护的新模式,对于开展心电图的常检测与长时程监测及危急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救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也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重大项目申报等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省委书记楼阳生为王宗敏教授颁发获奖证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