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邀请欧阳钟灿院士、高鸿钧院士、胡江平教授、熊启华教授来我校作专题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学术报告题目和具体时间如下:

专家简介:
欧阳钟灿,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8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6年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88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所长。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研究。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华裔物理学杰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与合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Geometric Method in the Elastic Theory in Liquid Crystal Phases》《生物膜泡曲面弹性理论》及科普读物《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
高鸿钧,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低维功能材料的精准制备,新奇物性的高精度表征及多层次调控;超导拓扑材料的拓扑物态及其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基于新奇物性的功能器件的构筑及相关输运特性的研究;新型低维量子体系的理论设计与物性研究。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 7篇,Nature 子刊30余篇;引用35000余次, H-因子95。三次获得由两院院士推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胡江平,1994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2004-201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工作,先后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tenured),2010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14-2016年担任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副主任,现任物理所研究员和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理论物理,在拓扑物理,高温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理论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发表文章280多篇,H因子77,2012年入选国家人才长期计划,2018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9年获周培源物理奖,2023年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熊启华,美国物理学会、材料研究学会和光学会会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9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6年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20年间在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应用物理系工作,2016年获聘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凝聚态光谱学以及低维量子材料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和量子调控,在光与物质强耦合、激光制冷、半导体光学和光电子学等前沿课题做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工作。已发表330多篇文章,包括Nature-Science 5篇及子刊36篇,PRL 2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00次, H-因子97。获得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2023)、新加坡物理学会纳米科技奖(2015)、微腔光学成就奖(2023)、 IUMRS-ICEM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2024)、首届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NRF Investigatorship(2014)和NRF Fellowship (2009)等。
物理学院
2024年5月24日